編前語: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央廣網推出大型系列報道《共和國追夢人》。70年來,我們用奮斗定義人生價值,譜寫出華麗的時代篇章;櫛風沐雨,砥礪歌行,我們與祖國共同成長,一起筑夢、追夢、圓夢。本期追夢故事--《72歲老人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守邊情懷》。
本期主播:小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華夏之聲主持人)
我只是一顆星,把他交給浩瀚的宇宙。我只有一顆心,把他交給偉大的祖國。這顆星,鑲嵌在位于祖國的西南邊陲、平均海拔4500米、被人們稱之為“高原上的高原”的阿里地區一個地處中印邊界小村莊里,他就是30多年如一日,固土守邊的72歲老人嘎瑪次仁。
嘎瑪,藏語意為星星,次仁,意為長壽,嘎瑪次仁,正如其名,用生命的名義,詮釋一顆星的力量和一顆心的信仰。今天,讓我們用仰望的態度,沿著星星運行的軌跡,一同走進嘎瑪次仁的“心”世界。
嘎瑪次仁老人在家中。(馬馳 攝)
嘎瑪次仁,原本出生在阿里地區的獅泉河鎮,1984年,37歲的他積極響應祖國固土守邊的號召,帶著家人和另外四戶人家搬遷到一個在自然環境更加惡劣、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典角村,沒過多久,其中三戶人家因為難以適應搬走了,留下了嘎瑪次仁和妹妹兩家17口人,一去就是30多年。
典角村,在地圖上猶如浩瀚宇宙中的一顆小星星,就是這個小得如星星的地方,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著特殊的戰略意義。
透過嘎瑪次仁鐫刻在臉頰上的滄桑歲月,我們把時間的刻度撥回到1984年。嘎瑪次仁老人說,剛搬到典角村的時候,由于沒有房子和牛羊圈,他們只得住在用石頭堆砌的臨時住所里。白天,在風吹石頭跑的亂石堆上開荒。夜里,仰望著天上的星星,數著艱難的日子,仿佛與世隔絕。
放牧巡邊,看似簡單,卻并不輕松。由于海拔高,無霜期短,沒有明顯的四季,大部分時間都是冬天,一旦大雪封山,放牧巡邊就顯得尤為艱難,也因此嘎瑪次仁得了雪盲癥,由于當時醫療條件較差,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老人已近乎失明。由于常年寒風不斷、嚴重缺氧,加上常年的放牧巡邊,老人的關節因不堪重負,現在走路時不得不佝僂著腰。
典角村的居民住宅。(馬馳 攝)
在偉大祖國溫暖的懷抱中,今天的典角村,已由原來的兩戶17人增加到48戶171人,家家戶戶住著二層藏式小樓,開著小轎車,喝著干凈的自來水,用著安全放心的電。孩子有學上,病了有醫院,村民還拿著國家的邊民補貼,許多人還被安排了生態崗位,從事護林護草工作,拿著“生態工資”,僅嘎瑪次仁老兩口現在每年的收入就有兩萬多元。望著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典角村村民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
歲月不居,星星之火還在以燎原之勢在典角村蔓延。在嘎瑪次仁老人的言傳身教下,除了兩名大學生外,他的其他六名子女都留在典角村,繼續傳承著父輩固土守邊的事業,做“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對于嘎瑪次仁老人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完。此刻我想起了被廣大網友刷屏的話,“祖國安寧、歲月靜好的背后,不知有多少英烈的負重前行,也不知道有多少平凡人的默默付出。”(報送單位:西藏自治區網信辦 作者:歐向陽)
主播介紹
小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主持人,曾榮膺中央臺十佳欄目、一等創優節目等獎項,主持的節目涉及眾多類型和領域,錄制音、視頻訪談節目超過1000期,對話嘉賓包括學者、企業家、楷模、明星藝人等,近期策劃并推出《全國高校巡禮》、《對話商學院》等系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