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獲得運動類型資格證書。”90后張旭曬出了一條自帶“驕傲”表情的朋友圈:完成了潛水課程,獲得了全球通用且終身有效的水肺潛水員資格證書。

  潛水正在成為90后度假緩解壓力的新方式。美團點評數據顯示,今年“十一”期間的出境游大軍里,90后占比達59%成為主力軍。被稱為“高階玩家”的90后不僅引領了出境游的新潮流——潛水旅游,更把潛水玩出了新花樣——創辦一家自己的潛水店,或者成立一個聯合潛水員們保護海洋的公益機構。

  潛水運動興起 “墻內開花墻外香”

  3個月之前,張旭和女朋友一起通過位于菲律賓薄荷島的中文潛水店之一的“王者潛店”淘寶直營店,報名了水肺初級潛水員和水肺進階潛水員課程學習班。

  張旭之前從未接觸過潛水,但由于經常出差去東南亞國家,閑暇時總是會去附近的海域游泳,加之身邊的朋友考取潛水員證的越來越多,他也動心了。

  在北京一家國企工作的王玥也是被身邊的朋友種草,決定度過一個“潛水假期”。由于臨時起意,但距離“十一”假期還有半個月的時間,薄荷島上很多中文潛水店的教學班已經爆滿。

  不過,王玥最終找到成都酷潛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淘寶店報了名。這家潛水店可以在國內完成理論課學習和線上考試,這樣,相較于張旭在薄荷島用了四五天的時間進行學習和考證,王玥足足省下了兩三天時間,這一點讓王玥很滿意。

  王玥算了一筆賬,這個假期,即使往返菲律賓的機票價格上漲,報考潛水員課程學習班和去到菲律賓的交通食宿花銷接近1萬元,但在菲律賓見到海域里的沙丁魚風暴、杰克風暴、海底的珊瑚群等,她還是覺得“值了”。

  考下潛水證后,張旭計劃在明年的假期,約上幾個好友一起去更美的海域潛水。

  近些年,隨著潛水運動越來越被年輕人關注,這項一直被誤以為高門檻的運動也漸漸走入平常人的生活,一些90后笑稱自己從“陸地生活”進入到“海洋生活”。不過,在國內處于“萌芽”階段的潛水運動,依舊是“墻內開花墻外香”。

  為了迎合龐大的中文市場,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海島國家知名潛水圣地的潛水店,紛紛招募并成立了中文教練組。

  成都酷潛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喬也曾是“世界潛水工廠”——泰國濤島一家潛水店的中文教練。

  1991年出生于重慶的他讀大一時考取了潛水員證。在張喬看來,海洋和陸地的生活完全不一樣,“我喜歡探索,在海洋里可以看到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物種類,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人們的角色、身份如何,在海洋里你只是一個潛水員。”

  張喬不僅記得第一次見到鯨鯊時的震撼,也愛上了這種在海島上醒來潛水,上岸和朋友一起用餐、休息的簡單自由的生活方式。自此,他利用大學時的每個寒暑假進行考證升級,2013年他在濤島考取了教練資格證。

  最初,張喬和其他的中國籍教練一樣,是以“掛靠”的形式在國外潛水店進行中文教學,國外潛水店也是靠他們來進行在中國的推廣。“不過當我們想換一家潛水店工作時,也意味著我們之前的推廣都白費了。”考慮到這樣的因素,張喬決定在國內專注打造自己的潛水店品牌。

  2016年籌備“酷潛”的時候,張喬首先到上海進行考察。他發現,當時上海的潛水店發展得已經比較成熟了,而且沿海城市的運營成本也比內陸高很多,成都卻是西南地區潛水員比較集中的城市。半年后,公司拿到潛水店運營執照并注冊成立。

  張喬希望“酷潛”能夠用中低端的價格,讓人們體驗潛水這不一樣的旅游方式:如果選擇在“酷潛”成都基地學習,平靜水域合作場地為極地海洋世界的仿生海底世界,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和沙虎鯊、礁鯊、杰克魚等深海魚類共處;如果選擇國外海島學習,泰國濤島和普吉基地、馬來西亞仙本那基地、菲律賓薄荷基地,都會有不同海域的體驗。

  針對國外合作教學,張喬介紹說,他們采用酷潛公司持股進入當地潛水店或合作進行中文教學的模式,如今,分布在國外的全職教練有56人。據他們統計,2019年國慶節前夕,“酷潛”已經簽發了8000多張潛水員證書,根據以往數據,他們平均一年能夠培養1萬名潛水員。

  國內潛水店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如今在國內報名,去國外考取初級水肺潛水員證書,含住宿和學費也僅2000多元,加上配套的水下攝影業務興起,一張在海洋里的照片能夠‘稱霸’朋友圈,傳播廣了,就有更多的年輕人想來體驗這項很酷的運動了”。

  不過他坦言,潛水并非適合推薦給每一個人,“如果內心比較恐懼水,建議還是要先學會游泳再去體驗潛水;如果患有哮喘、心臟病等疾病,也不提倡學習潛水,如果在水下患病,水下救援遠遠不及陸地方便。”

  潛水不應止于潛水

  王玥至今還記得看到沙丁魚風暴時的震撼,也記得第一次在深藍海洋里見到漂浮的白色垃圾袋時的震驚。“在菲律賓,當地居民對于自己身邊海域的保護已經很嚴格了,如果看到女生臉上有涂抹防曬霜的痕跡,他們會讓你洗掉防曬霜才可以下水,因為一滴防曬霜就可以殺死一片珊瑚”。

  那是王玥第一次對于海洋保育有了直觀的感受,雖然學習潛水的兩天她因為沒有涂抹防曬霜導致迅速曬黑、蛻皮,但她并不后悔,“我保護了一大片珊瑚。”

  潛水員學習課程里對于海洋保育觀念的強調,讓年輕人切身體會到了海洋污染的嚴重與危害,也讓更多年輕人在欣賞大自然隱藏在海底的美的同時,意識到并加入到保護海洋生態的行動中。

  從2015年3月成為一名潛水員,到2017年6月在國內成立第一家潛水員海洋保育機構,遼寧姑娘王淼創立“無境深藍”,組織超過2000多名潛水員到海底撿垃圾、保護海洋瀕危物種,在2018年她30歲時獲得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地球衛生青年獎”。

  從本科到研究生,王淼一直學習國際發展相關專業,從小喜歡小動物的她一直想從事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工作,還在可可西里當過保護藏羚羊的志愿者。直到成為一名潛水員,她覺得,“當潛水和動物保護結合,那我可以去做海洋和海洋生物保護”。

  創立之初,王淼便對機構有清晰的規劃和定位:“做潛水產業賦能,把更多潛水行業的從業人員和潛水員,轉化成為職業化或半職業化的海洋保護和海洋公眾教育的從業人員。”

  在王淼看來,做保護領域的工作,都是了解了才會去關注,關注了才有可能帶來改變。她從最簡單的“深藍放映會”做起,只要找到場地,就會一邊播放海洋類紀錄片,一邊邀請潛水員分享潛水時的所見所感。“這樣的放映會越做越多,甚至有潛水員和潛水店主動找來加入活動”。2017年“深藍放映會”在全國累計做了上百場活動。

  “中國是一個陸地文明國家,大部分人對海洋沒有什么概念,也不清楚我們所做的事情和海洋有什么關系。”如今,“無境深藍”不僅嘗試自己為“深藍放映會”拍攝紀錄片,還開發了藍色空間、海洋大使、清潔海洋、線上保育課程、珊瑚礁普查等活動,并在全國20多所城市設置了執行團隊或會員機構。

  王淼認為,潛水不應止于潛水,“潛水屬于旅游產業的分支,而并非單一產業,它的上游產業與造船業等基礎建設業相關,下游和旅游、餐飲等服務業相關,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其實是傳統漁業的替代和升級,這樣的替代升級可以減少海洋的負擔。”

  她曾在一期暑期青少年環境發展夏令營擔任海洋知識的導師,微信群里的學生家長向她反饋,“孩子回家后翻箱倒柜找磨砂類身體乳,發現有之后稱家長是‘海洋殺手’”。這讓王淼哭笑不得卻很感動,“因為我告訴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磨砂類身體乳里的微珠其實就是微塑料,用了之后也是不自覺地向海洋排放有害物質。”

  雖然有“地球衛士青年獎”的光環,項目有了更好的發展,但王淼一直有個遺憾,“我國有很長的海岸線,明明可以有很好的海洋生態和水下環境,卻很難在國內找到一個適合潛水的海域”。

  她希望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不走出國門就能夠享受在水下的歡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