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故宮博物院數字沉浸體驗展,文物細節一一顯示在數字技術、虛擬影像中;在南京博物院老茶館,人們津津有味地欣賞“南京白局”“蘇州評彈”“揚劇折子戲”等表演;在內蒙古博物院,孩子們圍坐在蒙古包里品嘗麻糖、果條和奶茶等傳統食品。這個春節,“博物館”被不少家庭列入日程表。
不僅是走進博物館,這些年人們過年的方式呈現多樣化。有的人“北上賞雪”,有的人“南下避寒”,當起了春節期間的“候鳥”;有的人過“健身年”,既能體驗運動的快樂,又能減輕大魚大肉之后的身體負擔;今年春節,“反向團圓”成為熱詞,不少父母從家鄉趕來子女所在城市,錯峰而行,體驗完全不同的節日氛圍……在“吃頓好的”“走走親戚”“相互拜年”成為常規選項的今天,增加新體驗、感受新年俗,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
作為傳統節日,春節本質上是一種文化需求,集中呈現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增加的選項、不斷豐富的年俗,離不開供給端的持續發力。無論是像博物館、科技館這樣的公共部門,還是春節文化產業鏈上的大小企業,瞄準百姓的真實需求,發揮能動性和創造力,就能讓我們的年味越來越濃。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1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