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大地上,一顆顆創新的種子落地發芽、茁壯成長,助力全省城市高質量發展破解難題、能級躍升。

在沈陽,低空經濟“乘勢高飛”。螺旋槳聲響起,東北首條無人機血液運輸航線開航,將救命血液從血站快速運抵醫院,為應急救援搶出“黃金時間”。

在大連,能源轉型“氫”風正勁。天藍色車體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在道路上穿梭,一次加滿燃料只需15分鐘,續航可達300公里,實現零碳排放、零污染。

創新是決勝未來的“關鍵變量”“最大增量”。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中,創新居于首位,進一步凸顯其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十四五”以來,全省上下以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為牽引,深刻把握增強城市發展動力活力的內在要求,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因地制宜、系統謀劃,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讓創新驅動發展,讓城市涵養創新。

“雨林生態”增強城市動力

如果想感受半導體產業的創新熱情,不妨走進沈陽:在這里,拓荊科技的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及應用于三維集成領域的先進鍵合設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芯源微的前道涂膠顯影設備已與光刻機聯機運行,成為中高端涂膠顯影機國內唯一的供應商;富創精密能夠量產應用于7納米工藝制程半導體設備的精密零部件,是國內精密零部件領軍企業。

高效的創新提速產業發展,如今沈陽正推進以渾南“北方芯谷”產業片區為主的“一主兩翼”產業空間布局建設,加快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發展,長出一片半導體設備“森林”。

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引領城市跨越趕超的核心引擎。而創新生態,則決定著創新和轉化應用的效率效能,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沃土。“十四五”以來,遼寧精心培育創新生態,通過堅定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舉措,實現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提質增效、科技型企業的茁壯成長、創新主體和人才活力的進一步釋放,有效提升了城市發展“含新量”。

科技創新平臺,作為創新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不僅肩負著突破科學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的重任,更是支撐產業升級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我省在三年行動中明確提出打造沈陽渾南科技城、大連英歌石科學城和沈撫科創園“兩城一園”。

走進沈撫科創園,在這塊創新“試驗田”里,“好苗子”正在拔節育穗。

在遼寧拓邦鴻基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透過無塵車間的玻璃幕墻望去,身著全套防護服的工匠手中的火焰槍噴出藍白色火焰,超2000℃的焰心溫度將石英熔融成晶瑩剔透的石英器件,成品的純度達99.99%。不久前,拓邦鴻基成功通過全球半導體設備龍頭企業國際電氣株式會社的嚴苛供應商資格認證,成為中國大陸地區目前唯一獲此認證的本土企業,證明其產品在純度、加工精度等關鍵指標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一批拓邦鴻基這樣的企業、項目在沈撫科創園聚“新”成勢。今年上半年,沈撫科創園新增雛鷹企業20家、專精特新企業16家、瞪羚企業6家;有效發明專利數同比增長51.8%,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全省排名第一位。以沈撫科創園為代表,“兩城一園”集聚效應加快顯現。

企業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主體,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為了向企業匯聚創新資源,我省通過“企業科技特派員”專項行動,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平臺、人才、金融及成果轉化等方面需求。今年首批800多名企業科技特派員已奔赴生產一線。4支“遼創匯”青年創新突擊隊也深入一線服務創新,設立“科技講壇”,形成“千軍萬馬”促創新的良好態勢。

一系列打造科創“雨林生態”的舉措之下,全省城市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新”意更深。今年上半年,全省新注冊科技型中小企業3067家,新認定雛鷹瞪羚企業455家,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68家、創新型中小企業311家。

“關鍵一招”釋放城市活力

不久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部署“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任務時提出,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城市動能,道出了通過制度創新充分激發城市創造力與活力的關鍵作用。

“十四五”以來,我省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產學研合作,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構建具有遼寧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不斷夯實城市高質量發展基礎。

產學研合作是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多年來,產學研無法緊密融合一直是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的核心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一難題,我省從源頭著手,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完善科技激勵機制,升級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中試基地建設,培育壯大科技服務機構,打通“堵點”,連接“斷點”,最大限度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讓更多“科技之果”落地生“金”。

中試是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對于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省高標準建設中試基地,聚焦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和22個重點產業集群,依托高校院所、企業、高新區等主體,在14個市及沈撫示范區布局建設中試基地,構建貫通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產業化應用全鏈條的中試公共服務網絡,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催生出精細化工、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為遼寧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作為石化之城,盤錦市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基礎雄厚,具有明顯的中試基地發展優勢。步入盤錦市雙臺子區的一片廠區,各式化工反應爐林立,盤錦三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10萬噸/年新材料生產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試是企業從1到100的必經之路,中試基地不僅提供了完備的服務,也為企業節省了資金。”公司負責人介紹,5年前,在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企業成功完成用乙烯三步法制取出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地自成立以來,已幫助多個企業跨越“達爾文死海”。

在我省,更多有針對性的改革創新舉措持續涌現,推動科技成果融入產業鏈,奔向大市場。剛剛起步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往往面臨科研經費捉襟見肘的難題。對此,我省全面推行科技創新券制度,力求解決。今后,這類科技型中小企業購買技術開發、試驗測試等科技服務都可以使用科技創新券,每年每家企業可獲不超過20萬元的政府科技創新補貼。

改革創新疊加,成效明顯。今年上半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754.3億元,同比增長22.7%,高于全國9個百分點;全省557家規上科技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5.8億元,同比增長6.6%,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一批新技術、新產品進入市場,技術合同成交額節節攀升,創新主體業績向好,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點燃“新引擎”,澎湃“新動能”,遼寧城市高質量發展正開足馬力,加速前進。(遼寧日報記者 董翰博)

編輯:李子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