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問題導向,充分發揮資金績效,健全財政支農“五大機制”。省財政積極支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穩步推進、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健全財政支農機制,省財政廳首先完善了政策供給機制,注重握指成拳,形成支持合力。出臺了《關于財政支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加大支農政策優化供給力度,推進支農政策組合與資金整合;著力建立健全農業綠色生產、水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森林和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四大補貼制度體系,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著力完善縣鄉財政體制機制,調動縣鄉村發展積極性。2017年,省財政共籌措資金221億元,支持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脫貧攻堅等工作。
同時,省財政進一步完善了資金分配機制,推進簡政放權,增強發展新動能。歸并財政支農專項資金設置,全面梳理支農項目資金,推進省直農口部門內部資金整合;推進“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由市縣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以區域、產業、項目規劃等為平臺,自主確定并實施項目,集中資金辦大事;推進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方式改革。去年,省財政采取因素法切塊下達資金占省以上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的比例近80%。
注重健全資金管理機制,扎牢制度籠子,規范理財行為。去年,省財政共梳理制定包括支農專項資金分配管理在內的內部控制工作流程121項,修改完善了水利、林業等12項資金管理辦法,做到一個專項對應一個資金管理辦法,用有效的規矩和制度“管錢、管權、管人”。推進全面績效管理,樹立“花錢必問效”理念,出臺水利、林業、財政專項扶貧等資金績效評價辦法,將績效評價范圍涵蓋所有支農專項。建立專項資金支出進度統計通報制度,即時跟蹤監控。
與此同時,省財政完善了資金激勵機制,突出結果導向,實施事后獎補。推進了農機具購置補貼“定額補貼、包干使用、事后補助、超支不補”、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獎補結合”等十余項改革創新,提高了財政資金效能。
此外,省財政繼續健全了服務保障機制,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以釘釘子精神做實做細做好財政支農基礎工作,著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超前謀劃、及早下達資金,助力農業生產不誤農時。(記者唐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