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師德師風建設是教師培養的靈魂,也是整個教師隊伍建設的‘牛鼻子’。”日前在河南師范大學召開的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研討會上,河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劉林亞表示,應加強對教育家精神的研究闡釋,引領廣大教師深入踐行教育家精神。
誰能成為教育家?教育家精神有何獨特性?教育家精神該如何養成?圍繞師德建設與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相關議題,10余位國內知名德育專家圍繞“教育家精神與師德修養”主題展開了前沿討論。
教育家精神何以獨特
教育家精神為中國所“特有”,“特”在何處?在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馮建軍看來,教師是教育學的基本概念,教育家精神提供了中國對教師的獨特理解,構成了中國特色教育學話語體系的標識性概念。
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部長王紅將“教育家精神”與“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進行橫向比較后得出結論,“教育家精神”的獨特性在于堅持指向人的“整全”。“教育家精神始終聚焦在‘人’,是‘育人成己’。”王紅說。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高德勝同樣認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教育愛”。“教育愛給予學生的不是消耗性的東西,而是有生命力的無限性的美好事物。這種給予不是植入,而是作為一種激發性因素,用來激發學生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高德勝說。
而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檀傳寶看來,談論教育家精神時,“愛”的概念不能被泛化。“如果一個教師只談‘愛’而不談教學能力,不能稱其具有教育家精神。”檀傳寶說,師德修養需要與教師教學專業能力建設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師德不至于變成脫離教育實踐的“夸夸其談”。
教育家精神如何養成
在檀傳寶看來,教育家精神是教師職業精神的最高境界,具有強烈的道德意味,與師德修養、師德建設都有十分內在和密切的關聯。
如何涵養教育家精神?首先需要提高教師與師范生的師德修養。“師德師風是所有教育者的價值坐標和精神靈魂,引導師范生樹立教育報國的理想信念、涵養德高為范的道德情操、修為樂教愛生的仁愛之心,與建構教育理性、學習學科知識、錘煉教學本領同等重要。”河南師范大學校長郭海明說。
在當天的“榜樣說師德”環節,國家級教學名師、河南師大教授渠桂榮,“河南最美教師”、河南省封丘縣潘店鎮大辛莊小學教師任明杰講述了各自的動人故事。
渠桂榮年近八旬,但這些年一直堅持給本科生上課,在她看來,高校教師的師德就要體現在教學和科研上,“學校承諾知名教授、國家教學名師給本科生上課,我不能食言。”渠桂榮說。任明杰以特崗教師的身份到離家百公里外的鄉村小學任教,“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住在僅有十多平方米、漏風漏雨的房間,他沒有選擇“躺平”,而是帶著孩子一起種植、攝影、做美食,靠一雙手把日子過成了“詩”。
“如果一個教師并非出于內在的需求與自覺,而只是被動地接受自上而下制定的師德規范和職業規矩,則他必然會將師德的自我修養視為純粹的‘苦差事’。而‘苦差事’是不可能長久堅持的。”渠桂榮、任明杰的故事正印證了檀傳寶的這一觀點。
教育家精神怎樣通往未來
“偉大的教育家的出現、教育家的群體崛起與時代劇變之間高度契合。”面向未來,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杜時忠提出,今天的世界處于轉型發展的大時代,只有回答時代之問,才有可能成為真正偉大的教育家。
我們面臨哪些教育的時代之問?“育什么人、怎樣育人、為誰育人就是教育的時代之問,落后、保守的教育培養不出現代國家所需要的現代公民。”杜時忠說。
在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劉鐵芳的期待中,未來中國少年應該以中國少年的方式活出少年應有的歡樂、從容與美好,“中國少年有著5000年中華文明的底氣、海納百川的勇氣、積極進取的正氣、自立自強的骨氣”。
只有解決了教育的時代之問,我們才能培養出如此美好的中國少年。這離不開教育家精神的滋養。在馮建軍看來,教育家精神是對教育家卓越教育實踐和教育品格的概括,“對教育家來說是完成時,但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將來時。今天提出教育家精神,不只是為了總結過去,更是為了引領未來”。
而王紅則認為,教育家精神不僅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和教育公平的縱深發展,還將推動世界教育事業的深度合作與良性交往,指引著世界教育者能夠堅守“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發展觀,以開放、包容、共生的價值觀推動世界教育平等對話與人類文明共同進步。
(本報記者 黃 浩)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