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另一件大事就要開始了,那就是填報志愿。
寒窗苦讀十幾年,大家的每1分都來之不易,終于要拿到了成果,可要謹慎對待。“不浪費1分”的想法,估計存在于每一位學生和家長的心中。 “志愿填得好,等于多考20分”也就成為很多人報考時的策略。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想一想,不浪費1分真的對嗎?我們可以先澄清不浪費1分的含義。
所謂不浪費1分,其實就是用比較低的分數去了一個比較好的學校,最好是你能擦著某個學校的最低分,或者高出一兩分進入。這樣聽起來,性價比較高,但是超低空飛行的技術,也存在很大風險。
樂然是一位來自北京的考生,總共經歷了兩次高考。第一年高考,跟自己心儀的第一志愿一本院校相差6分,又因為當年高考政策的緣故,其他一本學校都沒有錄上,于是直接進入到補錄過程中。
樂然本來選志愿的時候是有一些原則的,比如不想離開北京,不想學機械、醫學、計算機之類,但是真正到了補錄階段后,這些選擇都變得迫不得已了。于是將以上專業統統選上,只想著有學念就好。但戲劇化的是,這些學校最終都沒有錄取她,樂然最終還是選擇了復讀。
第二年高考,成績也不太理想,最終樂然報考的是一所師范類院校,專業是并不喜歡的旅游管理。總體上是擦邊進入,跟調劑差不多。入學后,樂然根據自己的興趣輔修了心理學。 因為平時成績出色,最終在畢業前拿到了保研名額, 被北京師范大學錄取,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研究生。
從樂然的故事來看,不浪費1分的想法和做法,其實是有一定風險的。
第一個 是容易滑檔,或進入到補錄階段。樂然只差幾分沒能進入自己心儀的學校, 后來就被遞補到一些 分數低很多的學校去,結果她沒去。追求末位進入某個學校和專業,本身就是一件極小概率的事件。每年每個學校在某個省的錄取都有一個分位段,尤其是實行了平行志愿之后,分數優先,每個學校錄取的學生從最高分到最低的區間是很小的。
你想卡著低分進入某所學校,概率很低。往往我們看到的“低分高就”只是個案,你只看到了那個僥幸進入某個學校或某個專業的成功宣傳,看不到有多少人作了相似的選擇,卻都失敗了。如果去了“征集志愿”,那就更加浪費你的分數了。
第二個風險,那就是為了 避免補錄這種情況, 大部分人會選擇服從調劑,這時候你會喪失專業選擇權。 調劑的風險 就是學生會被自己完全不了解或者不喜歡的專業錄取。還有的專業可能因為冷門,很多人都不愿意報讀,你不喜歡的可能性也很大。
第三個風險就是,你如果以低分進入到某所大學,入學后面臨的壓力 較大。而這往往是很多同學在上高中時沒有想到的一個痛點。為什么這樣講呢?
教育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做“大魚小池塘效應”。人都喜歡比較,并且喜歡跟周圍的人比較,以此來定位自己。如果你身邊的人都比你優秀,你很容易自尊受到打擊。這個情況也可以叫做“發展性危機”,是很多大學生一入學都會面臨的。
當然,我們不能用分數來定義一個人,學生們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自我調整。只是 “不浪費一分”的做法很可能讓你多了一道坎,也是追求所謂“高性價比”的結果。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總體來看,報志愿雖然不能決定我們的一生,但確實是人生大事,我們需要全面考慮到底喜歡什么專業,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到什么地方去,而不要片面地追求“不浪費一分”這樣的單一效果。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
高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