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看黃莊。然而,黃莊已瘋狂。這塊讓北京無數家長和學生痛苦與瘋狂之地,最近迎來“監管重拳”:北京對全市26個校外培訓熱點區域開展了重點督查,“瘋狂的黃莊”是重點中的重點。
前不久在網絡空間制造了刷屏效應的《瘋狂的黃莊》一文,展示了已陷入瘋狂狀態的校外培訓的某個橫切面,戳中無數家長和學生的痛點。這篇文章在輿論場中的傳播,一定程度上凝聚了社會共識:瘋狂的校外培訓就像一輛超速行駛、橫沖直撞的汽車,必須給它踩一下剎車,使其回到安全駕駛的正常狀態。
有家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恨透了校外培訓,但又不能不讓孩子上,因為其他孩子都在學。”這就要提到“劇場效應”:當前排的觀眾不守規矩站起來,后排的觀眾就不得不站起來。演出結束,有的觀眾還自鳴得意,慶幸自己及時站起來,沒有“墨守成規”地老實坐在椅子上;卻不曾想過,正是某些漠視規則的人破壞了大環境,讓自己也成了規則的破壞者。
不少家長和學生習慣認為別人是制造教育焦慮的源頭,自己是被裹挾者、受害者,不得不跟著跑,殊不知自己也是他人眼中的“別人”。于是乎,眾人在羊群效應的作用下一起盲目瘋跑,在互相指責和推諉中越來越瘋狂。有些家長和學生想要抽身出來,卻發現身不由己,因為眾人已經陷入囚徒困境。就單個學生而言,參加校外培訓符合其自身利益,但學生之間卻存在博弈,個體的理性最終誘發的是集體的非理性。至此,局面已不是家長和學生所能掌控,亟待更強大的外部力量介入,而政府部門的強力整頓,就是這種外部力量。
今年是校外培訓的大轉折之年。從2月份四部門決定聯合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以來,各級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動真格、出實招,有效整治了校外培訓市場,打破了之前不少人對整治行動的懷疑、觀望心理。例如,山西省教育廳日前出臺規定,培訓機構不得聘用中小學在職教師,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時30分。在貴陽,各區(市、縣)按照全市的統一安排部署,聯合教育、民政、人社、工商、公安、消防、城管、社區等部門成立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對轄區內校外培訓機構辦學情況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和清理整頓,目前已關停738所校外培訓機構。在教育部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據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12月12日,全國共摸排40萬所校外培訓機構,發現存在問題機構27.3萬所,現已整改24.8萬所,整改完成率達到90%。整頓覆蓋面如此之大、力度如此之強,遠遠超出之前很多人的想象。
然而,雜音仍未完全消失。看到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強力整頓,最近輿論場中出現這樣一種聲音:這不是不讓孩子學習嗎?孩子學習難道還有錯了?其實,整頓校外培訓機構不是不讓學生學習,恰恰相反,是為了讓他們更科學、更有效地學習,而不是在透支身心健康、一味瘋狂搶跑的情況下進行惡性競爭。政府部門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整頓校外教育的目標,是構建更健康有序的良好教育生態,把孩子們從瘋狂的校外培訓這類“軍備競賽”中解救出來。
在期盼學生成才這一點上,政府部門和廣大家長的目標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家長習慣從自身利益出發看問題——如何讓自家孩子成才,而政府部門需要站在全局視角——如何讓優秀人才大量涌現,打造更加美好、人民更加滿意的教育生態。
在治理教育生態方面,不少地方把治理范圍延伸到了校內。近日,江蘇省教育廳就“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的十條紅線作出詳細解讀,其中包括:學校不得以社會培訓機構組織的各類考試結果或以各類競賽證書、考級證明等作為入學依據;嚴禁學校超課程標準、超進度教學或考試;嚴禁頻繁組織各類考試和測驗,等等。上述幾條可謂直指要害,尤其是切斷學校與培訓機構可能存在的利益勾兌,具有“點穴”般精準的治理效果。
整頓校外培訓機構不是揚湯止沸,而是釜底抽薪;不是不讓中小學生學習,而是減輕他們已不堪重負的身心壓力。打贏這場戰役,是減負這項系統工程的重要一環,符合所有家長和學生的切身利益。
(楊國營 作者系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