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校不是辦錦標賽,發展教育,理應多關注升學率背后學生們的興趣,關注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對于各省份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每年這個時候,沒有什么比選上一所心儀的學校、一個合適的專業,更讓人激動的了。不過,據媒體報道,在一些地方,誘勸高分學生修改志愿,甚至直接強迫他們填報非意向志愿的事情屢有發生,這讓不少學生感到既糾結,又無奈。
學校這么做,原因很簡單,就是要保證有更多的優質生源,進入北大、清華等國內頂尖高校。這不僅關系到老師的獎金、晉升,更可能影響學校的聲譽和未來發展。在不少地方教育部門的眼中,評價一所中學的成績是否出色,每年有多少學生上北大、清華,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當“考上一個北大清華,獎勵50萬元”能夠寫入縣政府工作報告,唯名校是舉、指定報考專業,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學生進名校,學校得榮耀,看起來似乎是一件雙贏的事。國內數百萬考生,有資格讓學校想盡辦法“關照”的,也只是少數。按照一位校長的說法,學生還應該“感恩學校”。這種冠冕堂皇的借口、自以為是的操心,正是人們擔憂的問題所在。
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受體,更是發展的主體。對于學校而言,學生的報考賬號和密碼,不是可以任意擺弄的數字;他們的報考選擇,尤其值得尊重與呵護。對專業的興趣,的確可以通過后天的接觸、訓練來培養,但這和能否自由選擇專業是兩碼事。當學校為了升學數字的光鮮,而不停地給學生、家長做思想工作、施加壓力時,可曾想過,這樣做的目的,究竟是為學生好,還是為自己好?說到底,強行剝奪考生的選擇權,只是打著“為學生好”的幌子,行追求教育GDP之實罷了,不僅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更是對教育方向的背離。
教育是什么?就是給學生一塊思想的土壤,給他們一塊自由生長的空間。同樣是填報志愿,結合高分考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做科學、合理的報考分析,這才是學校該做的。即便最后因為各種原因,學生沒有被順利錄取,若干年后,學生們肯定還會記得,在成長的道路上,曾有那么一所學校、一位老師,在關鍵的時候,扶了自己一把,而不是綁著自己,去一個被指定的未來。
泰戈爾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辦學校不是辦錦標賽,我們的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理應多關注升學率背后學生們的興趣,關注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指望每年那幾名、幾十名尖子生光大學校“門楣”,提升地方教育水平,顯然是曲解了教育的本意。無論報考哪所高校,哪個專業,真心實意地為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做好服務,才是學校送給學生最好的畢業禮物。
來源《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