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操場入口處的門禁 攝影/本報記者 彭小菲
按照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議程安排,今天代表團或者小組會將審議《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草案)》等兩部法規。條例中有關學校等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問題,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從2015年12月至今,該《條例》已經歷經三審,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相關代表、委員,大家紛紛從自身工作出發,就校園體育設施開放問題探討解決方案。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利用代表、委員們審議、討論報告的間隙,采訪了部分教育界的代表、委員,關于校園體育設施開放的話題逐步聚焦在三個焦點,代表、委員們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給出了一部分現實的“破題”路徑。
焦點一
校園體育設施到底應不應該開放?
在說到“是否可以開放校園體育設施”的問題時,幾乎所有代表、委員都給予肯定的答復。市人大代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焦洪昌認為,讓所有的體育設施發揮最大功效,也涉及到財產的社會化問題,私人財產具有一定的社會化義務,更不用說是校產了。全民健身最稀缺的就是場地和設施,一旦開放校園操場,能夠很好地緩解需求與體育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唐立軍認為,部分老舊小區缺乏健身器械,學校操場等設備向社會開放是可行的,但需要有序開放,并且是在滿足學生體育課程以及鍛煉需求的基礎上開放。
作為西城區已經將體育場館開放學校的校長,市人大代表、實驗中學校長蔡曉東表示,在推動全民健身過程中,學校應該開放這些體育場館,“全民健身如果沒有場館保障,就是空談。學校,作為體育場館資源集聚的地方,應該向社會開放”。
焦點二
校園體育設施開放最大阻礙是什么?
市人大代表、金融街豐匯園社區主任白瑩認為,雖然大家都認同“開放”這一趨勢,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開放時需要額外消耗的人力物力等因素,尤其是對于安全性的考慮,成為“校園體育設施開放”的一大阻礙。而這一觀點,得到眾多代表、委員的贊同。
123下一頁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