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知的教育符合這個年代嗎?
2016-03-01 08:47: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教育周刊·高等教育·漫談教育·席酉民⑤】
作者:席酉民
每每演講、聚會或遇到朋友和學生家長,總聽到大家深感壓力巨大,而且主要來自對孩子的教育。有擔心孩子高考的;有痛苦孩子逆反的;有焦慮參加不參加一些課外補習班的,甚至明知道不一定對孩子有利,但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即使入了大學,依然困惑專業選擇、要不要考某種證、念不念研究生、出不出國、選擇哪家大學,本來學生自己可以申請,卻要花錢請中介;出了國或念了研究生還不輕松,學生學習中間遇到的困難或挑戰依然令父母坐臥不安,還有畢業后的就業,等等。
我對這些朋友說,我有一招可以免除你們的壓力和痛苦,這就是大家換一種思路對待這些問題。大家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只要孩子健康,萬一失誤沒考上大學又能怎么樣?不少人扔“磚”過來,說席教授你站著說話不腰疼,F在不念大學你怎么和別人競爭?何況大學也有助于孩子們成長。
但我們的大學給了孩子們什么樣的成長環境呢?現在,很多學生陷入考證熱和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不顧愛好地爭取名校的滾滾人流中,然而放眼望去,大凡名校,關心的重點多是科研、各種指標、各種政府的教育工程,并未把學生放在核心地位,導致學生在校受到的教育和提升大打折扣。即使如此,很多人還是會說,這些名校的證書或牌子很受用呢。
我對此不以為然。教育必須首先關注人的成長,并通過正確的學習使孩子們成長得更健康、更快樂。但是,上述現實讓我們看到這個簡單原理卻被形形色色的認知替代,而我想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所認知的教育符合這個年代嗎?
未來的人要活得好需要什么
即使獲得了名校的證書、學位,就能確保學生們的職業生涯順利嗎?未來孩子們將會面臨怎樣的職業世界?家長、老師、學校應該為他們做好什么樣的準備才會幫他們贏得未來?回答這些問題,讓我們先想象一下未來的幾種情景:
情景一:隨著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機器人革命的到來,20到30年后,靠體力工作的崗位,將會被機器人所占領;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崗位,將被電腦所盤踞;傳統的課堂和老師也有可能被慕課等網上教育所替代。人們也許一輩子會從事多份工作,轉換多個行當。特別是當物質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人們有更多時間和更長的生命去享受人生,那時工作也許不是為了維持生計,而是努力豐富人生體驗,所以娛樂、探索性樂趣、體驗式享受可能流行,教育和學習成為融入人生、生活的必需品和具有精神價值的生存方式,而不是通過學習獲得某種證書或貼個名校的標簽。同時,人們在享受虛擬樂趣的同時可能慢慢開始厭惡虛擬,重新珍惜和創造更為豐富、更有深度的面對面交流。學習和教育成為人們認知世界和快樂共處的生活常態,而不是滿足功利的手段。
情景二:在教育領域,可能出現很多網課公司,這樣的公司可以整合全球資源搞一門課,其精彩程度可能令人向往、讓大學無法匹敵。如果進一步假想,世界上冒出大批這樣的公司,例如1000家,就這些課程來講,沒有大學可與之匹敵,如果很多這類公司聯合起來,是否還有大學存在的空間?大學會不會被這些公司所淘汰?如果我們的教育還停留在傳統模式中,學生們為什么還要掏高額的學費進入大學學習?換句話說,如果當代大學不重視教育變革,就可能出現哈佛商學院克里斯滕森教授2014年預言的情景:“未來十五年內美國一半的大學會面臨破產”。但反過來看,如果大學站在這些公司的肩膀上,利用網絡資源和技術,重塑大學校園的價值,那么這些公司集中起來可能也無法與優秀的實體大學競爭。一言以蔽之,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好的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型教育和大學。
情景三:現代社會為學生們開啟了多扇學習和接受教育的大門,念大學已并非成才的獨木橋,而只是其中的一種途徑。學生可利用零星的時間,將學習當成生活中的部分活動,可以選擇進入大學,體驗一下校園環境,或選修幾門有價值的課程,而不是非得像現在這樣,利用4年完整地學學士、2年多學碩士、3年多學博士。屆時校園學習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和老師在校園里干什么?如果大學老師依然采用現在的灌輸知識的方式教學,這樣的大學將會面臨挑戰甚或消失。而如果大學采用開放、主動、探索、研究導向型的教育,再配合以綜合的資源和實驗環境、老師和學生的現實互動和指導,校園的價值可能是網上課程無法完全替代的。即使如此,學生也許不滿足于一個校園,可能混跡于不同校園;不一定在校園連續待4年或更長,而是根據人生發展將其拆分成很多階段,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另外,游學也許盛行,從而享受多元文化、異鄉風情,追隨興趣新奇,體驗豐富多彩。
針對上述情景,未來的人要活得好需要什么?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提到未來的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會玩、需要找到意義感。也有人將其總結為三個方面的能力:第一,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僅僅是理性思考力;第二,有較強的創造力和超越規劃的生涯應變能力;第三,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無論是成功還是遇到挫折,都能幸福地面對。當然,現在誰也無法準確預測未來,但這些預言至少給了我們一種啟示。
未來的大學教育什么樣
那么,未來的大學教育又是什么樣的?同樣無法準確預言,但有一些基本點應該是必需的,大學應成為人們更智慧生存的終生伴侶,為人們提供超越網上虛擬環境更有價值的體驗和學習,證書和學位等階段性證明將成為學習價值的伴生物而非追求之目標。
這些情景貌似很遙遠,其實就在眼前,稍有前瞻性,我們不難體會到學生、家長和學校都面臨挑戰。
學生和家長必須面臨關于教育態度的轉變,不應再是簡單地追求升學或名校(除非名校是育人的名校),而應更關注和選擇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學校和學習行為,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人格、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永不滿足的學習精神、終生探索和學習的能力,這樣也許學生在高考中成不了狀元,但他們養成的素養、習慣和能力可能幫助他們有健康快樂的人生,甚或成就事業的“狀元”。
對于學校來說,不是一味去追逐各類學術指標或某種工程或扭曲的社會名頭,而是回歸教育本質,探索適應未來需求和社會環境的教育模式,幫學生和社會創造終生學習和探究的線上線下結合的超實體環境,為提升人們生活樂趣和價值去營造一種有吸引力的人生體驗新生態。
現在,讓我們回頭看看這種轉變的代價和價值。以應試的心態,學生可能收獲高分、進入名校、獲得某個名校的學位和學歷。在計劃經濟時代,可謂一考定終身,有這些東西你就有可能進入一個大家向往、令人羨慕的單位,并可保證你一生吃香的喝辣的。但在現代社會和未來,這些證書和名牌的價值有多大?
我們已步入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代,人們已經不再簡單地看重牌子和閱歷,而是看中你的實力。對那些有牌子而無實力的人來說,比較幸運的是在需要一些東西證明實力時,學歷和證書等就派上了用場,但這大約也就等于一次機會和三個月的時間。例如,當你就業時,用人單位面對幾個候選人,若從面試很難區分優劣時,一般會看學歷、牌子、證書。你擁有這些,可能得到一次機會。但在試用期內,忽視全面成長訓練的人,一定會露出馬腳,難以適應工作環境、無法勝任崗位工作、與別人難以相處等等,此時證書和名牌無法為你保駕護航,你將止步于試用期。從中不難體會到,教育的真諦是幫孩子全面發展,而不是簡單追求證書和名牌。
大家也許會困惑,難道證書和牌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嗎?理論上講,如果學習是恰當的、教育是高水平的,證書和牌子意味著學生獲得了良好的教育,具備了健康成長的基礎。但遺憾的是,現在許多證書和教育已經被扭曲。例如,學生獲得了某種語言級別考試的高分,但依然不會說不會寫不會用;不少學校牌子很響,但我們發現一些學生進去時是狀元,出來時可能就只是戴了名校帽子的一般的孩子。那么為什么這種扭曲會暢通無阻、大行其道呢?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環境長期“相馬”的人才選拔機制,學生和家長基于此形成的教育認知或因此造成的迫不得已的選擇路徑成就了目前教育的扭曲行為,政府缺乏科學和規范的教育資源配置體系助推了大學遠離其本質使命,即:真正關心人的教育和不斷深入的教育探索。
相對于可能面臨破產境遇的美國大學,中國大學特別是那些對學生無法提供必要價值的學校則幸運得多,有兩個法寶可以使他們茍延殘喘,一是考證熱和社會對文憑、證書、學位的過分依賴,使不少大學淪為考證機關和學位工廠;二是政府對大學的保護,使那些本該破產的學校不會關門。這兩條挽救了不少就教育來講價值不在的大學!不過,我們也欣慰地看到,社會環境正在悄悄地改變,體制環境雖然惰性較大,但也一定會逐步變革。所以,站在全球來看,大學如果不想破產,或就中國情景而言大學不想面臨緩慢衰敗,就必須警醒,立即行動起來,回歸本質,真正關心學生的成長,認真探討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探索能夠幫學生培養適應未來挑戰的素養和能力!
就價值判斷而言,大學跟人一樣,也是一個信息非常不對等的機構,外界很難了解大學水平的真正高低,所以只能依賴各種各樣的排名,或者依據對大學某些側面有了解的學生和老師的認知作出判斷,所以對大學的真正認知靠口碑,用現代語言是靠品牌。這是證書和牌子為什么被重視的原因。但當教育被扭曲后,證書和牌子往往會誤導人們,從長時段來講,如不重視回歸教育本質,長期形成的證書和牌子的名聲或品牌一定會被玷污。
隨著人類學習途徑的多樣化,高等教育替代品的多元化,大學進入品牌競爭時代幾成共識,但現實中,很多高校并沒有認識到或者雖然認識到卻很難真正重視品牌建設;即使已開始關注品牌,卻沉浸在功利性的目標的追逐中,工作重點和資源沒有放在學校的核心業務——育人上,這可能使學校的品牌根基不正;再退一步,現在不少學校已經開始意識到應該回歸育人本質,但如果沒有正視人類社會的演變趨勢對學習、人才和教育的新要求,也難樹立起一個響當當的大學品牌。
無論學生、家長和大學,我們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和挑戰,這就是我們認知的教育符合這個年代嗎?我們期待和提供的教育能培養出勝任這個時代的人才嗎?讓我們仰望星空,捫心自問!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管理學教授)
編輯:單曉琳
關鍵詞:教育變革;教育探索;學術指標;大學站;教育工程
當前,互聯網迅猛發展,給各行各業帶來深刻影響,我們正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國高等院校應從戰略高度認識“互聯網+”給高等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動順應和引領“互聯網+”帶來的教育變革。
2016-01-25 08:30:52
代蕊華 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長的教育變革領導力,是校長帶領學校適應教育環境變化,發揮學校組織優勢,探尋特色發展道路,引領學校教育變革的能力。
2015-10-08 09:11:42
7月13日,第四屆全國教育局長峰會在福建省召開,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教育人形成了自己的“福州共識”!盎ヂ摼W+”背景下,課堂依然是教育變革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要實現理念與技術的雙重轉型,沒有課堂的真正變革,信息技術將成為多余的技術。
2015-07-30 14:30:18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