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普洱5月23日消息(記者劉柏煊)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現在已進入倒計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近日跟隨財政部深入云南部分深度貧困地區進行調研,觀察財政扶貧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調研第二站來到云南景谷縣,云南景谷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云南省88個貧困縣之一,通過幾年來開展扶貧對象動態管理,全縣精準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村100個,貧困人口14247戶52383人。目前,全縣已經實現脫貧摘帽。今年2月,通過第三方評估檢查,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7.46%降至1.69%,錯退率為0、漏評率為0、群眾認可度達到96.37%。
既發展種植又進廠打工 收入翻兩番
從縣政府驅車經過山路跋涉,記者來到了農戶李秀堂的家中。嶄新的家具、整潔的門面以及家門口臺階上的混泥土灰塵,都是眼前這座磚混結構房屋剛剛完成裝修的痕跡。
李秀堂說,和脫貧前相比,自己現在是個“大忙人”。在財政貼息金融貸款的支持下,家里的桉樹種植發展到50畝,甘蔗地擴大到12畝,忙得不可開交;農閑的時候,還要跑去工廠打工。這樣下來,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多元,比脫貧前翻了兩翻。
龍頭企業提供林業訂單和就業崗位
村里的黨總支書記李新榮告訴記者,在這人均7000多元的收入中,大部分都得益于當地一家名叫云景林紙的造紙廠。這家龍頭企業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既提供了林業訂單,又提供了就業崗位。他說:“桉樹種植以后采伐到造紙廠里面,這是一份收入;另外一份收入是農閑的時候到紙廠打工,每天的報酬基本上在100元以上。”
脫貧“成績單”顯示,2018年全縣共有桉樹、思茅松人工林230多萬畝,年總收入達到45500萬元;光是在去年,云景林紙就帶動農戶新種植桉樹超過4000畝,每年提供季節性就業崗位20000多個,有效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景谷縣委書記羅景華說,全縣共有近20多家龍頭企業加入了產業扶貧的行列,帶領著35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同把產業做大做強。在他看來,產業扶貧的關鍵還是要有龍頭企業、專業大戶來帶動,“通過龍頭企業加專業合作社,再加上我們貧困農戶,釋放整個產業鏈的活力。”
產業扶持政策帶動多方參與扶貧
羅景華介紹,為了鼓勵多方力量參與扶貧,實現“先富帶動后富”,景谷縣制定了“二5四1”產業扶持政策,即給予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5000元的產業發展扶持資金;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每戶貧困戶可申請50000元以內的財政貼息金融貸款;龍頭企業每帶動一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目標,給予1000元獎勵資金;村級黨組織每帶動一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目標,給予1000元獎勵資金;專業合作社每帶動一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目標,給予1000元獎勵資金;農村電商每帶動一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目標,給予1000元獎勵資金。
如何在“后脫貧時代”繼續走好致富路?在農戶李秀堂的家中,記者看到了一塊牌子,上面列出了多條后續鞏固提升的具體措施,從穩固種植業到技能培訓再到引導就業,一清二楚。羅景華說,下一步將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抓好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提升。
圖為造紙廠流水線工作場景(央廣記者 劉柏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