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4日消息(記者王濤)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山東省青島市積極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現城鄉全覆蓋,惠及人口820多萬。尤其是針對失去生活能力和失去認知能力群體,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了失能失智護理保障制度,有效解決了醫院不能養、養老院不能醫的“兩難”困境。
目前,我國已經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203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4.1億,占比提升至28%,60歲以上老年人2/3剩余生命周期處于“帶病生存”狀態。
對長期患有慢性疾病的失能失智老人而言,選擇住院治療不僅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和陪護壓力,而且給醫療保險基金帶來了巨大的支付壓力。各地普遍存在著醫院不能養、養老院不能就醫、家庭無法護理的困境。
青島市2012年推出覆蓋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的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在基本醫療保險體系架構內,實行醫、護兩個方面保障適度分離。青島的做法是,基本醫療保險主要用來救治疾病,重點解決參保人“病有所醫”問題;而長期醫療護理保險以醫療照護為主,側重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病有所護”問題,是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一種豐富、拓展和完善。2017年開始,青島又把重度失智老人納入長期護理保障范圍,這也是繼身體失能老人享受護理保障待遇之后又一全國首創。
青島市社保局護理保險處處長張雅娟介紹,青島探索“醫、養、康、護”相結合的新型護理保障模式,更好地從制度上解決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及護理需求。
張雅娟說,“有的老年人已經沒有治愈的希望了,但生活卻無法自理,在家里不能用錢買來醫生。有些人常年住院,有的住180、200、300天醫院,甚至有個老干部在醫院住了九年時間,這些人其實更需要的是護理。2012年我們把醫療保險整合之后,出臺了獨立的醫療護理保險制度,重點解決因病、因傷、因殘導致的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員,他們發生的長期護理費用由護理保險基金支付。”
為滿足不同失能失智老人的護理服務需求,青島創新培育了專護、院護、家護、巡護四種服務模式。“專護”是對重癥失能和失智老人在二三級醫院專護病房進行24小時專人護理。“院護”是對長期患各種慢性重病、長年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的,送入專業養老機構接受長期醫療護理。“家護”和“巡護”是由鄉鎮衛生院及養老院醫護人員定期或不定期上門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目前,青島共有630多家護理服務機構開展護理保險業務,其中民營機構數量占95%。
青島市社保局合作發展處處長魏朋介紹:“2015年8月1日,人保健康公司中標青島長期護理保險項目,遵循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原則,政府主辦商業保險公司承辦,在政策設計、資金籌集、監督考核、業務授權這個四個方面由政府來主導。通過這兩年的合作,確確實實彌補了社保經辦人員的不足,對經辦能力和水平都有了促進提升,也是社商合作的模式、社保經辦管理體制機制的一次改革創新。”
人保健康青島分公司總經理陳繼紅表示,未來慢性病、失能性疾病成為群眾主要健康問題,全國失能、半失能老人超過4000萬人。由此看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探索和推廣具有重大意義。
陳繼紅說:“人保健康在整個保險行業是第一個參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公司,失能老人、失智人群也是最需要社會關愛的弱勢群體之一,這不僅是人保健康公司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積極創新、引領業務發展的需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應對老齡化的有效解決方案,業務規模將會突破上千億元,人保健康十分看重這個領域的創新性和成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