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7日消息(記者高敏 實習記者方君儀)在日前舉行的2017中國互聯網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透露,面對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華為將推出人工智能處理器,目前正在研發,今年內有望發布。
余承東:“在今年適當的時候,我們會推出我們的人工智能處理器。就是我們的AP應用處理器里面,不僅有CPU中央處理器、GPU圖形處理器,還有一些處理器,可能會有我們一些人工智能的處理器,當然這個我們還沒有發布,今后的時間我們再做這方面的研究。”
余承東說,這個處理器里面,不僅有CPU中央處理器、GPU圖形處理器,還有一些人工智能的處理器。處理器好理解,人工智能處理器是什么呢?在大家熟知的Alpha Go上,谷歌就使用了一顆人工智能處理器,叫做TPU,但除了知道它可以給機器學習的神經網絡加速之外,谷歌方面并沒有給出其他有關TPU的消息。海銀資本合伙人、戰略咨詢專家王煜全介紹,人工智能處理器的結構和傳統處理器的結構并不一樣。
王煜全:“它主要是結構不一樣,F在的計算機處理器,簡單說就是CPU都是串型處理的,就是它的計算能力再強,但是是一個問題處理完再處理另一個問題。未來的處理器都是并行處理的,就是等于同時處理N多個問題。但是完全并行又不可能,所以實際上是一個或者一組傳統處理器帶著一堆處理簡單問題的并行處理器。”
國內第一款主打人工智能的手機就是榮耀Magic,雖然配置一般,但是它搭載的Magic Live智慧引擎系統,時時刻刻都能自動做出各種響應,比如自動亮屏、在對應地點自動彈出相關信息、自動給出購物出行建議等等。而且這個系統還能夠自我學習,適應用戶使用習慣之后會變得越來越好用。
不過,絕大部分手機只是在某一個方面加入人工智能。比如美圖今年年初發布的美圖M8,能夠多維度識別不同角度、場景下的臉部光線等,并深度分析膚色、頭發等信息,人工智能會給出針對性的美化方案。這樣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門檻較低,是相對保險的做法。
王煜全認為,人工智能處理器現在主要的應用場景在云端和汽車等終端設備,未來的趨勢是匯集到手機端,但過渡到手機還有一定的距離。
王煜全:“現有的處理器都不放在手機上,都比較大,散熱量比較大,但慢慢會過渡到手機上,F在主要的場景是兩種,一種是云端的,通過云端提供計算能力來提供服務,是一個現在各大IT巨頭通用的東西;另一種就是終端的復雜設備,比如汽車上會帶一堆這種處理能力比較強的芯片,然后實時去計算路況,包括對物體做識別,然后做人工智能的分析。從未來的趨勢看來,一定會到手機端,但是什么時候到現在還不清晰。因為這要求在具備強大計算能力的同時,既要求能耗的問題,又要求體積的問題,這現在都還不具備!
其實在芯片領域,華為的海思芯片在處理器技術研發上接近了移動芯片老大高通的水平,去年發布的麒麟960,性能超過高通的高端芯片驍龍820,這體現了它在芯片研發上的高水平。
但整體來看,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芯片的進口費用達到了2271億美元,貿易逆差達1657億美元。也就是說,在芯片費用上給別人上交了高達1657億美元。海銀資本合伙人、戰略咨詢專家王煜全認為,研發芯片難,研發人工智能芯片更難,中國需要長期持續的研發能力。
王煜全:“不是人工智能處理芯片難,是整個芯片都不靈。我們沒有CPU加一個別的處理芯片,CPU和其他處理芯片我們也沒有,我們整個芯片也落后,這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長期持續研發的,包括對研發的前瞻布局的能力,這需要長期對世界科技前沿的敏銳跟蹤,而且能夠早在科技前沿剛剛冒頭的時候就去布局,等著它一點點長大,要有耐心才行。這個核心的概念叫產業的研發,而不是在實驗室搞點兒東西就行,必須得是在實驗室早早地搞出來,盯著它,談合作。然后自己通過五年以上的時間把這個產品量產出來,用到產業上,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據了解,人工智能處理芯片對技術的要求極高:要擁有目前芯片數百倍的計算能力,足以支撐起人工智能背后龐大的數據體系;還要具備深度學習的能力,也就是從大量數據體系中,篩選出有價值的數據,并且把這些數據總結成規律。正因為難度極高,盡管眾多硬件巨頭英特爾,谷歌、高通等早已布局研發,但迄今還沒有達到推出市場的標準。
早在2012年,華為就成立了諾亞方舟實驗室從事人工智能研發,對人工智能的布局相對較早。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認為,中國企業的自主研發有利于加快中國的步伐。
王艷輝:“中國本身就是制造大國,芯片進口多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最終很多終端會通過出口形式出口海外。當然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咱們的基礎比較薄弱,雖然過去二三十年發展得很迅速,但是客觀上離世界的一流水平或者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只能說在個別領域取得了一定突破。當然人工智能這個產業在全球都是剛剛開始,所以在人工智能上,中國與全球領先水平的差距不是太大。如果咱們國家的這些企業能夠提前布局,相信未來追趕的步伐會更快一點!
王艷輝也強調,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王艷輝:“期待肯定期待,但這個領域是一個長久的過程,不是一個爆發的過程。人工智能這個技術也需要積極的突破,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