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創新體系“再創新” 武創院首批三大“創新樞紐”啟動運營
4月13日,武創院首批三個“創新樞紐”啟動運行。
在啟動運營3周年的里程碑時刻,武創院著手為創新體系“再創新”。
4月13日,武創院2025年創新生態伙伴大會上,機器人與先進制造、生物技術與轉化醫學、激光應用與高端裝備等3家創新樞紐啟動運營。
什么是樞紐?一般而言,樞紐用來指代事物的核心部分或關鍵節點,在一個系統中承擔連接、協調各環節的重要功能,以確保整體高效運轉。這一概念在不同領域的具體應用各有側重,但其核心價值始終圍繞“中心連接”與“資源整合”展開。
武創院院長李錫玲介紹,首批啟動運營的三家創新樞紐,資源稟賦各有不同: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樞紐,由知名創業導師掌舵,將圍繞具身智能技術研發進行深度孵化和產業化加速;生物技術與轉化醫學創新樞紐,是在武創院首個創新單元——生命科學工具產業研究所建設基礎上升級打造的,其共建單位是獨角獸企業愛博泰克生物;激光應用與高端裝備創新樞紐,由武創院聯合上市公司逸飛激光組建,依托細分鏈主在產業鏈的技術積淀和資源整合能力,廣泛鏈接高校科研院所,重點突破相關新興技術。
據介紹,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樞紐將聚焦“雙城互補”這個關鍵詞,整合武漢“政策杠桿+產業縱深+人才高地”和北京“科技引領+創新密度+高質量孵化”的優勢資源。圍繞武漢技術、人才、產業的突出優勢,遷移融合北京科創高質量孵化創業模式,對重大創新技術進行主動深度孵化與關鍵性支持,打造武漢未來產業科創體制優化升級的試驗田。
“所謂‘樞紐’,不是一個簡單的平臺,而是具備引領能力的系統性產業組織形態,要能整合資源、定義場景、突破技術、加速落地。”逸飛激光董事長吳軒說,武創院激光應用與高端裝備創新樞紐將圍繞四大領域,通過“鏈主定義場景—院企攻克技術—資本助推轉化—企業參與落地”的協同機制,聯合重點高校和科研機構,首批將構建對標國際領先水平的電池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打造工業和人形機器人產業集群、構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裝備產業集群,并加速實現半導體先進封測與高端物流裝備的國產替代,打造半導體高端裝備產業集群。
“從創新單元蝶變為創新樞紐,我們的能力更強了,責任也更重了。”武創院技術總監(兼)、生命科學工具產業研究所所長、生物技術與轉化醫學創新樞紐主任吳知才說。作為武創院打造的首個創新單元,生命科學工具所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蹚出一條創新之路。
回望來時路,吳知才深有感慨:“先行先試的目的,就是在遴選項目的過程中不斷梳理經驗和做法、迭代升級,為蝶變創新樞紐積蓄力量。”
去年11月以來,生命科學工具產業研究所以“撥轉股”方式打造成果轉化“共投共擔”機制,催生的一系列具備全球領先水平的創新產品受到廣泛關注。這讓尚在構想中的生物技術與轉化醫學創新樞紐篤定了構建成果轉化應用體系、搭建生物醫學海外飛地、塑造人才培育系統、打造產業創新合作平臺、建立臨床資源合作聯盟和深化跨區域交流網絡等六大建設目標。在吳知才看來,明確了任務目標,創新樞紐的資源集聚度更高、靶向推動成果轉化更精準。
生物技術與轉化醫學創新樞紐可以被視作一個細分領域的“超級平臺”。從遴選技術、產品到推動成果產出,創新樞紐將把技術和產品的行業認可、資本認可作為重要錨點。“我們有撥轉股資金池、有產業基金、有一批技術經理人,資源更豐富、團隊更完善,有能力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當好連接器和賦能者。”吳知才說。
三大創新樞紐蓄勢待發,將為武創院構建“強單元、大樞紐”的創新體系,為湖北進一步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創新支持體系,持續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聚勢賦能。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