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圖話中原崛起
移民精神輝耀中原
[打印本頁] [字號 大 中 小] [關閉] 【進入中廣社區(qū)】
——我省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qū)移民工作綜述
前 言
一個偉大的時刻在此定格:4月23日,淅川縣最后一批內安移民抵達新家,標志著我省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qū)移民工作圓滿結束。
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世紀移民:16.2萬人的浩蕩遷徙,不傷、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四年任務、兩年完成”,搬遷時間之緊、任務之重,難度、強度之大前所未有……波瀾壯闊,蕩氣回腸。
這是一座移民精神的歷史豐碑:甘與苦、淚與汗、生與死,背井離鄉(xiāng)的奉獻與犧牲、舍家為國的大義與擔當,凝聚成了感天動地的移民精神……震古爍今,彪炳史冊。
這是一次河南形象的集中展示:為了一脈清流北上,全省上下,戮力同心,移民群眾淚別故土,以國家民族為重的胸懷可歌可泣;移民干部忍辱負重,上不負國家、下無愧移民的赤誠可敬可佩;各級黨委、政府勇于擔當,心中永遠裝著移民群眾的情懷可圈可點。在這次舉世矚目的國家行動中,河南人以群體的形象照亮“正史”,挺起了共和國的脊梁!
滾滾江水流日月,巍巍豐碑耀中原。
豐碑永存,歷史不會忘記;精神不滅,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偉大的工程——
一渠清流潤中華
也許有人不會想到,一代偉人的浪漫主義構想,竟變成了今天現(xiàn)實的選擇。
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遙望著滾滾東去的黃河水,說出了這樣一句日后改變中國水利版圖的天才構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他說這句話時,北京還不是一座干渴的城市。北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建的密云、官廳、懷柔、海子四大水庫,總庫容88億立方米,曾經(jīng)是煙波浩渺,一望無際。而現(xiàn)在,北京地表水最大的水源地密云水庫的蓄水量不到總庫容的1/4,官廳水庫的蓄水量只有總庫容的4%。
有資料顯示,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已從多年前的不足300立方米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北京缺水形勢異常嚴峻。
不僅是北京,整個華北地區(qū)都在被缺水所困擾。資料顯示,我國北方地區(qū)地表水資源量只占全國的16%。北方黃淮海地區(qū),更是以7%的水資源,支撐了35%的人口、39%的耕地和32%的GDP。
以我省為例,據(jù)統(tǒng)計,我省大約5到6年一次大旱, 60年左右就會發(fā)生一次特大干旱。1986年~1988年大面積旱災和2010年~2011年冬春之交震驚全國的旱情,至今讓人刻骨銘心。尤其讓人擔憂的是,由于污染加劇,時至今日,我省仍有2512.6萬人飲水不安全。
不久前,一則新聞幾乎讓所有人睜大了雙眼: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遼闊的華北平原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區(qū)”。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包括淺層漏斗和深層漏斗在內的華北平原復合地下水漏斗,面積7328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2.6%。
水危機不是即將到來,而是已經(jīng)從四面八方步步緊逼。有專家斷言,在許多現(xiàn)實和潛在的憂患中,水危機是中國當前最大的憂患之一,是實現(xiàn)強國夢的巨大障礙。
在這種嚴酷的現(xiàn)實下,偉人昔日的浪漫主義構想——偉大的南水北調工程,終于在萬眾矚目之下破土動工。一條縱貫華北的藍色飄帶,將撫平北中國的干渴之殤,承載起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從河南的淅川渠首,奔騰北上。
南水北調是怎樣一個工程?我們不妨與三峽工程做個簡單的對比:三峽工程總投資1500億元,南水北調的東中線一期工程總投資2546億元;三峽工程在18年內完成移民安置139萬人,南水北調工程要搬遷丹江口庫區(qū)移民34.5萬人,要在2年內基本完成32萬人的搬遷安置任務。其中河南省淅川縣一地,就要搬遷16.2萬人。
按照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guī)劃,工程分為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線路。東線工程主要從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一路向北輸水到天津,另一路向東經(jīng)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中線工程的起點是河南、湖北兩省之間的丹江口水庫,終點是北京頤和園的團城湖,將通過從丹江口水庫河南省淅川縣陶岔渠首閘引水,經(jīng)河南、河北,到達北京、天津。主要解決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四省市的缺水問題。西線工程目前正在緊張論證中。
中線第一期工程年調水量95億立方米,其中河南省37.7億立方米,河北省34.7億立方米,北京市12.4億立方米,天津市10.2億立方米。輸水干線全長1432公里。
省水利廳廳長、剛剛卸去省南水北調辦、省政府移民辦主任職務的王樹山介紹,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建成之后,中國大陸的版圖上將在現(xiàn)有的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條由西向東橫向流域的基礎上,形成東線、中線、西線由南向北三縱河流,形成“四橫三縱”的中華水網(wǎng),實現(xiàn)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他說,這項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千秋偉業(yè)工程,對優(yōu)化我國水資源配置,促進經(jīng)濟社會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遷徙的故鄉(xiāng)——
搬遷,為國家讓路
對于淅川縣倉房鎮(zhèn)移民何兆勝而言,離開祖輩生活的故鄉(xiāng)好像并不是多么悲傷的事情。在他70多年的漫長記憶中,他好像大半輩子都在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