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昌江7月17日消息(記者付美斌 實習記者田婧怡)“昌江有啥好吃的?”“一定要品嘗昌江的烏烈乳羊。”

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這句對話道出了當地一張特色美食名片的分量。烏烈乳羊,這一產自昌江縣烏烈鎮峨溝、峨港等地的地方特色羊種,正憑借獨特的風味魅力,從鄉間的“土寶貝”逐漸蛻變為響當當的“金名片”。

烏烈鎮氣候溫和,藥草資源豐富,為乳羊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乳羊以天然草場喂養,形成了獨特的肉質,鮮嫩無膻,口感絕佳。當地對烏烈乳羊的烹飪有著深厚的傳統,最初以白切為主,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已形成包含白切、干煸、香煎等80余種菜式的豐富餐飲體系,滿足了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

從“散養傳統”到“產業考題”

晨光中,一只體格健壯的領頭羊帶領近百只羊群往山里走去,羊蹄踏過土地,揚起細碎的塵土。這看似日常的景象背后,一場關于“一只羊”的產業鏈變革正在悄然上演。

隨著烏烈黑山羊全產業鏈育種場(二期)項目即將竣工,烏烈羊正從分散的羊舍飼養邁向標準化產業鏈生產,逐步破解優質農產品“產量小、走不遠”的困境。

欄舍中的烏烈羊(央廣網記者 付美斌 攝)

“喝海風露水,吃山間百草,肉質嫩得能透光,一點膻味都沒有。”烏烈鎮某食店經營者林女士每天迎來送往,對烏烈羊的獨特品質深有體會,“來店里的食客,十個有八個都會點烏烈乳羊,尤其是白切的,最能體現原汁原味,很多外地游客專門慕名而來。”

烏烈鎮毗鄰海岸,空氣中的天然鹽堿度恰好契合羊群“喜鹽”的習性;全年超2400小時的日照,讓羊群有充足時間飽食百草、飲露而生,造就了烏烈羊的獨特品質。

然而,這份“獨特”曾長期“困在深閨”。

當地養羊傳統可追溯至百年前,卻始終未能擺脫“小散弱”的格局。全縣去年出欄2.4萬只烏烈羊,分散在400多戶農戶手中,平均每戶飼養不足60只;屠宰環節依賴臨時隊伍,加工環節幾乎空白,即便在春節旺季出現“一羊難求”的情況,烏烈羊也難以走出昌江。

一邊是市場的旺盛需求,一邊是優質羊“走不出去”,烏烈羊的產業鏈發展,成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突圍的一道典型“考題”。

破局之策:三方合力織密產業鏈網

“破解難題,得讓‘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握在一起。”這一發展理念,點出了烏烈羊產業破局的關鍵——政府搭臺、農戶唱戲、市場引路的三方合力。

烏烈鎮烏烈村養殖羊欄舍項目即將交付使用(央廣網記者 付美斌 攝)

在烏烈鎮的一處規模化羊舍,“小羊樓”的設計頗具匠心:羊群住在二樓,避免潮濕環境的侵擾,一樓則用來承接糞污,2.2米的層高有助于消散羊糞產生的氨氣。這類羊舍在建設時獲得了政府補貼支持,如今已成為當地規模化養殖的范本。

產業鏈源頭的攻堅更具突破性。即將竣工的烏烈鎮烏烈村養殖羊欄舍項目,總用地面積達8萬余平方米,包括八棟羊舍,一棟種母羊舍(含產房),一棟公羊舍及配種站,一棟靜養隔離羊舍,一棟隔離羊舍,以及獸醫室、飼養技術培訓室和無害化處理間、衛生通道等配套設施。

項目施工方陳長華介紹:“目前項目基本完工,即將交付使用。這里將實現‘一只羊從出生到餐桌’的全鏈條保障。”

烏烈黑山羊全產業鏈育種場(央廣網記者 付美斌 攝)

不遠處的昌江烏烈黑山羊全產業鏈育種場,欄舍里有近兩百只羊。場長符高波介紹,在隔離羊舍還有144只等待進場。“我們計劃到今年底,引進種羊的數量要達到1000只,開展擴繁技術研究,為每只羊建立‘健康檔案’,大幅提升羊群健康水平和羊肉品質,降低養殖風險。”

技術賦能讓農戶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通過縣畜牧部門組織的培訓,養殖戶們從“靠運氣養羊”轉變為科學管理,羔羊存活率從過去的不足60%提升至85%以上。

從“困在烏烈”到“香飄島內外”

曾幾何時,烏烈羊的“困局”顯而易見:養殖分散導致出欄時間不統一,一些“羊中介”上門收購后轉售至其他區域,賺取差價,這種原始、粗獷的采購銷售模式,讓烏烈羊品牌面臨不確定性。

海口的羊肉愛好者王先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他在餐廳花168元點了一盤烏烈羊,僅吃一口就發現“貨不對板”。屠宰、加工環節的缺失,使得優質的烏烈羊大多在本地“內部消化”,難以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烏烈鎮烏烈村養殖羊項目欄舍區(央廣網記者 付美斌 攝)

如今,隨著產業鏈的不斷完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在政府的引導下,當地已著手打造“昌廩食”公用品牌,烏烈羊作為5個主導產業之一,正建立從養殖到餐桌的溯源體系。

烏烈鎮利然食店經營者林女士感受明顯:“現在來店里的外地食客越來越多,他們都說在網上看到了烏烈羊的介紹,專門過來嘗嘗。相信隨著產業鏈完善,會有更多人吃到正宗風味的烏烈羊。”

符高波也算了一筆賬:“等育種場投用,我們能提供統一的優質種羊,再配套肉聯廠項目,屠宰、分割、冷鏈一步到位,正宗烏烈羊4小時就能端上海口餐桌。規模化養殖后,每只羊的收益預計能提高20%,還能帶動周邊的農戶增收。”

養殖戶檢查羊群回欄情況(央廣網記者 蔡文娟 攝)

夕陽西下,羊群在“小羊樓”前休憩。它們或許不知道,自己正成為海南農產品產業鏈升級的“主角”。從一只羊的生長軌跡中,能看到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當政府的政策紅利、農戶的勤勞智慧與市場的旺盛需求形成合力,即便只是深山里的“一只羊”,也能走出一條從田間到餐桌的“黃金產業鏈”,讓“土寶貝”真正變身“金名片”,香飄島內外。

編輯:索迪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