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千年古城煥新顏,人民至上譜新篇。

作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河北省保定市始終將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治理、民生改善與高質量發展的每一項具體實踐中,以系統思維擘畫“新顏值、新消費、新產業”三大路徑,加快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為深入挖掘保定市城市建設的創新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新新” 向榮·保定答卷》系列報道,記者深入保定各領域,通過“人民城市”“新顏值”“新消費”“新產業”“金名片”五大維度,感受一座人民之城、品質之城的溫度與情懷。

央廣網保定9月9日消息 長城汽車智慧工廠內,一條完整的智能化生產線正安靜而高效地運轉。焊裝車間里,2000多臺智能機器人協同作業,精準完成車身的焊接與搬運工作。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這條生產線24小時不間斷運行,平均52秒下線一臺新車,關鍵流程自動化率達到100%。

這樣的變革不僅發生在汽車領域。作為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保定市正以破竹之勢,推進產業集群化高質量發展,加速從“制造”向“智造”的蝶變。

從制造到智造

樹立產業新標桿

清晨的陽光灑進長城汽車智慧工廠,流水線上的機械臂已開始精準舞動,監測平臺如同一位嚴格的“監工”,實時把控產品質量。

“以前,焊接力度靠師傅們的手感,角度憑經驗。”一位焊接車間工人介紹,“現在裝備了群控系統的焊接機器人能精準到0.5毫米左右,還能根據焊裝線四款車型,在60s內自動完成夾具切換”。

長城汽車智慧工廠車間(央廣網發 長城汽車供圖)

20世紀90年代,長城汽車還是一家發動機依賴外購的皮卡小廠,如今,它已成長為年銷量超百萬輛的大型汽車集團,實現了研發、生產、供應、銷售、服務全鏈條出海,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超1400家銷售網點,全球用戶超1500萬,海外累計銷量超200萬輛。

長城汽車產品實力的背后,離不開自主創新的有力支撐。

“長城汽車將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刻入了發展基因。”長城汽車副總裁劉艷釗透露,企業連續三年研發投入突破百億元,2.3萬名工程師組成攻堅軍團,平均每4位員工就有1名研發人員。

通過持續自主創新,長城汽車以全棧自研突破行業技術壁壘,徹底打破外資在高端動力領域的技術壟斷,實現發動機、變速器、動力電池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與制造。多項“從0到1”的創新成果,正不斷從長城汽車的研發中心走向生產線。

作為從保定走向全球的行業標桿,長城汽車的蓬勃發展也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25年8月,保定市蓮池區推出18項精準服務舉措,從政策扶持、資金保障、創新推動和品牌建設等多維度發力,全力當好企業發展的“大本營”,為長城汽車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截至目前,長城集團已經累計申請專利近5萬項,獲得授權專利近3萬項。而這一切轉型的成效,最終體現在了用戶體驗的提升上。

在長城汽車銷售服務店,記者親身體驗了一場顛覆想象的智能駕駛場景——車輛借助車身雷達與攝像頭精準感知環境,自主駛入狹窄車位,短短數十秒便完成側方泊車。這正是長城汽車“森林生態體系”賦能的具象化呈現。

“以前聽別人說‘自動泊車’,總覺得是噱頭。”現場體驗的市民劉鵬笑著說,“今天親眼見到,才發現它真能解決‘停車難’的痛點”。

從人工敲打到機器人精準協作,從技術“跟跑”到創新“領跑”,這家從保定走向世界的企業,正用行動詮釋著:技術的進步,最終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

從單點到矩陣

構建產業新生態

在河北天海無人駕駛航空器有限公司多旋翼訓練區里,數架多旋翼無人機在飛手熟練操控下,靈活穿梭于模擬障礙物間,時而懸停、時而快速轉向。

“今年,我們即將攻克大載重無人機搭載的飛控系統的各項參數精細化調控,成果可提高無人機穩定性,保證無人機安全系數。”車間主任徐建威指著最新研發的電動多旋翼無人機跟記者說:“它搭載的我們自主研發的五相位鏡頭傾斜攝影相機,能在復雜地形中自動完成厘米級精度的三維模型數據采集。”

200公斤大載重無人機(央廣網發 天海無人駕駛航空器有限公司供圖)

走進“樓上研發辦公、樓下試驗生產”的垂直整合空間,工程師正在攻克大載重無人機降本增效、節能減排問題。“公司有專業技術人才20余名,已實現全生產鏈閉環,可面向全行業需求提供精準系統定制解決方案。”董事長郝春海的話語中透著自信。這家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占銷售額的30%的企業,經過10余年的設備研發經驗和技術積淀,已手握20余項國家專利。

工作人員正在組裝無人機(央廣網發 天海無人駕駛航空器有限公司供圖)

郝春海說,企業未來還將持續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投入,不斷豐富產品體系,擴規模、強產能,吸引上下游企業聚集,以產業集群效應帶動區域低空產業發展。

目前,以天海無人機為代表的177家高新技術企業在涿州集聚發展,形成了覆蓋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創新矩陣。

從傳統到未來

打造產業新范式

保定的“智造”蝶變,不僅體現在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也深深烙印在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智能化升級中。

奧潤順達集團,就用一棟棟“會呼吸的房子”——“太空房”,重新定義未來建筑的形態與內涵。

走進國家建筑節能技術國際創新園,推開“太空房”的大門,即便沒有傳統新風系統,室內空氣卻清新如“天然氧吧”,其奧秘就藏在“五恒兩康”系統、遠程會診系統等十大核心技術矩陣里。從安全防護到身心修復,再到智慧服務,它們全方位重構了健康居住的新維度。

“太空房”實景(央廣網見習記者 禹云飛 攝)

“很多人認為建筑是傳統產業,但我們給它注入了‘智造’的靈魂。”奧潤順達集團總經理楊子龍在樣板間演示時介紹,“我們創新推出了移動智慧模塊功能,可一鍵切換多種場景,讓客廳可變茶室、廚房變辦公室。用戶還可根據個性化需求定制選配空間,真正實現‘一房多用’。”

“真沒想到未來房子能‘長’這樣,太舒適了。”前來參觀的市民表達出濃厚的興趣。

從單一門窗制造商到綠色智慧健康建筑系統集成商,奧潤順達集團依靠科技創新不斷向上突圍,依托12個國家級和省部級創新平臺,7個國內外聯合實驗室,公司累計主編參編了數百項行業標準,承擔了重點研發項目近千項,獲得1680項科研成果。

綠建科技大數據運營中心(央廣網發 奧潤順達集團供圖)

以打造綠色智慧健康的“好房子”為使命,奧潤順達集團還組建了研發、技術、銷售、安裝、售后的專業團隊,成功打造了包括高碑店列車新城、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海南中興生態智慧總部基地等在內的數百項綠色智慧健康建筑工程。

“‘好房子’是當今的熱詞,綠色智慧健康建筑是未來發展方向。”楊子龍說,“集團將持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動更多項目落地,努力讓綠色智慧健康建筑從示范工程變成民生標配,讓更多人享受品質生活。”

從協同到聚新

鍛造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保定市積極融入以京津冀為廣闊腹地的產業鏈供應鏈大循環,“7+20+N”現代化產業體系日臻成型,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等優勢產業持續發力,推動生命健康、空天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加快布局未來材料、未來能源等六大方向。

此外,保定市堅持在創新驅動發展上走在前列、打造新樣板,2024年,保定市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連續10年全省第一,全市創新平臺達1915個,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000家。中國樂凱研發的高性能分離膜,攻克“卡脖子”技術,打破千億級規模的高端反滲透膜國外壟斷。同光半導體與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合作,年產20萬片8英寸碳化硅單晶首爐晶體出爐,實現量產。東方物探公司斬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實現河北省零的突破。

從傳統制造到智能化生產,從單一企業到產業集群,保定市的產業轉型正在多條賽道同步推進。

黃昏時分,記者離開國家建筑節能技術國際創新園時,恰逢下班時間,一位年輕的工程師告訴記者:“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做一個簡單的配件,而是在參與創造未來。”這句話,正是保定這座古城向“新”而行的最佳注腳。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大敘事中,保定正牢牢抓住新質生產力這一核心,以“智”為核,以“新”為翼,奮力完成從“制造”到“智造”的華麗蝶變。

監制:張繼航

采制:禹云飛 李瑤 王藝霖

編輯:禹云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