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千年古城煥新顏,人民至上譜新篇。

作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河北省保定市始終將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治理、民生改善與高質量發展的每一項具體實踐中,以系統思維擘畫“新顏值、新消費、新產業”三大路徑,加快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為深入挖掘保定市城市建設的創新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新新”向榮·保定答卷》系列報道,記者深入保定各領域,通過“人民城市”“新顏值”“新消費”“新產業”“金名片”五大維度,感受一座人民之城、品質之城的溫度與情懷。

央廣網保定9月8日消息 近年來,保定市以文體旅融合發展為核心抓手,深度挖掘城市多元資源,在文化傳承、體育賦能、旅游升級三大領域持續發力。從承載千年記憶的西大街,到串聯山水風光的太行步道,保定正以多場景、全鏈條的文體旅產品矩陣,激活消費新動能,為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千年古街的“活態傳承”與消費升級

作為保定古城文化的“活化石”,位于蓮池區的西大街歷經數輪保護性改造,如今已成為集歷史風貌展示、文化體驗、商業消費于一體的“城市文化客廳”。

這條全長1400余米的古街,保留著清末民初時期的建筑風格,灰磚黛瓦、雕花窗欞間,既有“稻香村”“槐茂醬園”等百年老字號的堅守,也有文創集合店、非遺工坊、潮流咖啡館等新消費業態的入駐,形成“老味道”與“新潮流”共生的獨特氛圍。

每逢周末與節假日,西大街總是人頭攢動。

西大街夜景(央廣網發 保定古城保護建設開發有限公司供圖)

“古蓮花池和淮軍公所都是體現保定歷史與發展的重要符號,淶源插箭嶺長城更是太行步道精品路線中的代表,這些手繪冰箱貼和杯墊,送朋友、自己收藏都很有意義。”在西大街李超手繪文創工作室,市民張女士仔細挑選這些做工精細、承載著古城文化的文創產品并感慨:“白天觀美景、夜間賞光影,加上出圈的美食和出彩的文創無縫銜接,保定真的是‘24小時不打烊’的城市”。

一件件融入保定元素的文創產品,成為游客帶走“古城記憶”的首選。“以前來西大街只敢逛不敢買,現在既有平價小吃,也有高端手作,一家人能從早玩到晚。”市民王女士笑著說,她每月都會帶孩子來西大街參加 “非遺體驗課”,順便打卡新開的特色美食餐廳。

為進一步釋放文化消費潛力,西大街還推出“夜間文化消費季”活動。每當夜幕降臨,古街兩側的燈籠次第亮起,非遺文創市集、露天電影展映、民謠彈唱等活動輪番上演,帶動街區夜間客流量較平日增長3倍以上。

今年“五一”期間,古城古巷西大街熱度持續攀升,“煙火西街 福韻古城 一街讀懂保定”系列活動火熱上演,將文化演藝融入旅游場景,以文化亮點催生旅游熱點,推出不少有品質、有流量的文旅產品。數據統計,“五一”假期,西大街共接待客流43.34萬人次。

“山水運動”點燃戶外經濟新熱潮

去年5月19日“中國旅游日”,保定文旅發布重磅消息:依托太行山東麓雄奇秀美的山水資源,保定建設全長1117公里的保定太行步道,并于9月底全線貫通。

保定太行步道以層巒山路、長城古道、河灘石路、田園果徑、景區步道、鄉野村道等為骨架,步道寬度在0.6到1.2米之間,坡度基本在25度以內,是全齡友好、全民健身、全域帶動、全業聯動、全季可享的休閑步道。

該步道串聯起保定淶水、淶源、易縣、阜平、曲陽、唐縣、順平等7縣2區的400多個村莊,覆蓋29萬農村人口、30多個景區景點、320套保定小院、400多家鄉村民宿、5800多張床位、150個特色餐廳和145種農副產品,融合吃、住、行、游、購、娛等多種業態。

野三坡拒馬河風光(央廣網發 野三坡景區供圖)

如今,在進一步叫響“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文旅品牌同時,保定正走出一條農文體旅商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發展,探索農文體旅商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舉。

根據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目前披露的信息,記者驚喜地發現,保定太行步道1117公里沿線可謂干貨滿滿,農文體旅商亮點紛呈,不僅有3大地質公園、5個森林公園,經過90多處河流湖泊,還有中國唯一大理巖峰林白石山、中國最大的嶂谷地貌百里峽以及阜平運動遺跡。

此外,沿線經過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狼牙山五勇士跳崖處、白求恩紀念館等20余處紅色文化遺址。

博物館經濟引爆文旅消費新增長極

提及保定文旅新地標,位于蓮池區的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無疑是最亮眼的存在。

自2024年1月開館以來,這座集“科普教育、標本展示、研學體驗”于一體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憑借“全球罕見的古生物標本+沉浸式互動體驗”,迅速成為京津冀家庭游、研學游的“頂流打卡地”,僅一年多時間便接待游客超 170萬人次,帶動周邊文旅消費規模突破15億元,成為保定旅游升級的“核心引擎”。

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恐龍展廳(央廣網發 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供圖)

在博物館一層的“恐龍時代”展廳,1:1 還原的霸王龍骨架昂首挺胸,尾巴微微上揚,仿佛下一秒就要發出震天吼聲。不少孩子拉著家長的手駐足圍觀,眼神里滿是好奇與驚嘆。

“媽媽你看!這個中華猛龍的骨頭是真的嗎?全世界只有這里有嗎?”來自天津的7歲男孩小宇拉著媽媽的衣角追問,講解員隨即上前,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中華猛龍的發現故事與演化歷程,還邀請小宇觸摸標本復制品,感受遠古生物的“溫度”。

“為了帶孩子看恐龍,我們提前兩周就預約了門票,還特意訂了博物館附近的民宿,打算玩兩天再回去。”小宇媽媽說,除了參觀展覽,她還為孩子報名了“我在保定修化石” 研學活動,“既能讓孩子近距離接觸古生物,又能培養科學興趣,這樣的旅行比單純逛景區有意義多了”。

博物館針對不同年齡段游客打造的研學課程,是其“圈粉”的關鍵。每周常態化開展的“我在保定修化石”活動中,孩子們戴上手套、拿起小刷子,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清理模擬化石上的泥土,親身感受古生物學家的工作日常,完成修復后還能將“專屬化石”帶回家;每月舉辦的 “悅讀沙龍”,會邀請古生物領域的專家、科普作家現場分享,從“恐龍如何滅絕”到“人類演化史”,深入淺出的講解吸引了不少成年人參與;而暑期推出的 “恐龍守夜人” 夜宿活動,更是場場爆滿。

夜幕降臨后,孩子們在恐龍骨架旁搭建帳篷,聽老師講遠古生物故事,還能參與“化石尋寶” 游戲,沉浸式體驗 “與恐龍共眠”的奇妙夜晚。

“保定市域外游客73.93萬人次,占43.49%,已經覆蓋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到了周末節假日,可謂一票難求。”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館長金海月笑稱,不少外地游客專程趕來,真正實現“為一座博物館奔赴一座城”。

如今,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已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成為保定文旅融合的“超級IP”。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博物館為核心,整合周邊歷史文化資源,打造“遠古探秘+古城文化”的精品旅游線路,同時開發更多沉浸式、互動式的文旅產品,讓 “來保定看恐龍”成為京津冀地區的熱門旅游選擇,進一步釋放研學經濟的帶動效應,為保定旅游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從西大街的文化消費熱潮,到太行步道的戶外經濟崛起,再到古動物博物館的研學經濟爆發,保定文體旅融合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未來,保定市將繼續深化文體旅融合發展,進一步挖掘文化、體育、旅游資源潛力,打造更多特色IP與精品線路,讓“古城保定”成為京津冀地區文體旅消費的“首選地”,為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提供更強支撐。

監制:張繼航

采制:王藝霖 李瑤 禹云飛

編輯:李瑤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