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創辦書院滋養鄉村未來 音樂小鎮奏響富民強音 農房建設插上科技翅膀

北京智慧助力河北山鄉振興

在京津冀廣袤的鄉村大地上,一股來自首都北京的智慧力量正悄然改變著山鄉面貌。在保定易縣,清華學子梅靜創辦聽松書院,以美育滋養鄉村未來。在衡水武強,在北京工作多年的董玉戈來到周窩村,依托當地深厚產業基礎引入藝術資源,將小村莊變身“音樂小鎮”,奏響富民強音。在張家口下花園區,清華大學徐衛國教授團隊用“機器人3D打印混凝土”技術,打造出國內首棟實用民居,為農房建設插上科技翅膀。三個生動樣本,詮釋著京冀攜手、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

保定易縣五道河村

創辦書院以文化人 美育滋養鄉村未來

從活力四射的現代度假區,轉到太行疊翠的深山腹地,易縣聽松書院提供了另一種避暑選擇——在古松林間,感受知識與美的滋養。

8月,雨后的清西陵顯得靜謐舒適,聽松書院的公益課堂卻很是熱鬧。學生與老師積極互動,探索未知。趣味地理、植物的“語言”、情緒小管家等多項精心設置的課程,讓孩子們樂享假期。“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這里和孩子們真情互動,用我自己的經歷與感悟去引導鼓勵孩子成長,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很有成就感。”來自保定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的大二學生林欣悅說。

聽松書院位于易縣清西陵核心景區內的五道河村,是一座充滿故事與魅力的鄉村書院,因緊鄰一片古松林,起名“聽松書院”。書院的公共空間是一座鄉村圖書館,免費開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在梅靜的設想中,聽松書院的核心內容是美育,希望通過自身成長及資源引入,在文化相對貧瘠的農村,開展美育教育、自然教育、國學教育等公益文化活動。從2016年開始,聽松書院在線上線下舉辦100多期美育課堂。

書院開設了幼兒班,嘗試自然啟蒙教育。孩子們每天有一半的時間會在山野中嬉戲奔跑,雨天會穿著雨鞋在泥坑里蹦跳。老師也會在山林中給孩子們講解葉子的形狀和功能、蘑菇的種類、蝸牛的生活習慣,讓他們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鄉村振興·實現夢想】

讓鄉村文化立體呈現并“活”起來

聽松書院創辦者梅靜畢業于清華大學,懷揣著復興家鄉文化和教育的想法,2015年辭掉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工作,帶著丈夫和孩子回鄉創業,在自家老宅建起聽松書院。

“書院是夢想,民宿是支撐。”梅靜介紹,為了維持正常運行,書院和村民合作,按照當地風貌特色改造民居,建成了26間民宿。以青磚灰瓦為主色調,加上松木板的立面和裝飾,整體看起來很溫暖。“書院+民宿”的搭配,很快讓聽松書院出圈。

有民宿可居,有美景可賞,有文化可品,有體驗可享,梅靜的夢想正一點點“著陸”。她打算把這里建成一個文化社區,整合傳統村落的文化、教育、旅游及相關產業,讓鄉村文化立體呈現并“活”起來,成為傳播地域文化和宣傳當地旅游資源的一個窗口。

衡水武強周窩村

文化點亮音樂小鎮 鄉村奏響富民強音

“無錫的吳老師,您這臺雅馬哈牌的中音薩克斯修好了。我吹吹,您聽聽。”話音剛落,薩克斯工匠周衛倉就開始吹奏薩克斯,伴隨手指上下按動,悠揚的樂曲緩緩傳來,“高音、低音、弱吹都沒問題了啊,請放心。”放下薩克斯,周衛倉關上了手機的錄像功能,再把這段短視頻發到抖音平臺上。

周衛倉的工作室在衡水市武強縣周窩音樂小鎮。這本是華北平原上的一個普通的村落,但由于音樂的緣故,周衛倉和小鎮的名氣卻傳到了省外,甚至大江南北。

周衛倉是武強縣周窩村人,今年45歲,一直在樂器行當打拼,剛畢業就去村里的樂器廠打工,然后又在山東、天津工作,還曾到日本學習樂器制作技術。2012年,他回到家鄉開起了薩克斯工作室。除去維修,他還為顧客定制薩克斯,價格從1千元到1萬多元不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國外,現在每月能賣出數百支。

離開周衛倉的工作室,漫步在周窩村,用樂器下腳料做的椅子、各式各樣的音樂裝飾……滿大街都在“蹦”出跳動的音符。

村子中心的十字路口,幾位村民懷抱薩克斯,手指在按鍵上飛舞,身體隨著節奏搖擺。一曲《我們走在大路上》演奏完,人群中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歡迎大家到周窩音樂小鎮,我們是周窩農民樂隊。”“樂手”郭玉管熱情地向游客們打起招呼。

“金窩銀窩,不如咱們周窩。”郭玉管已經60多歲,干了20多年的樂器拋光,退休后當上了農民樂隊的薩克斯手。她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為游客演奏剛學會的曲子,成了鎮上最拉風的“人物”。因薩克斯吹奏水平較高,于是有了“郭大管”的外號。只要音樂一響起,她的眼神便放出光芒,身體也隨著節奏輕松搖擺。采訪當晚,農民樂隊還在村里表演《我祝祖國三杯酒》。

【鄉村振興·實現夢想】

打造能讓音樂人長期留駐的平臺

提起周窩音樂小鎮,創始人董玉戈是繞不開的。董玉戈此前在北京擔任音樂雜志主編,2010年前后,她越發感到,國內音樂產業不足以支撐音樂雜志的發展。找到一個村子,通過文化引入的方式,發展特有的音樂產業,董玉戈與武強金音樂器公司總經理陳學孔不謀而合,周窩音樂小鎮就此誕生。

“剛開始做音樂小鎮時,沒有對困難做太多估計,只是遇到什么問題就會想辦法解決。”夢想的力量讓董玉戈堅持了下來。每當遇到資金問題的時候,她就到處“化緣”,還將自己在北京僅有的一套房屋賣掉,變現了幾百萬元,都投到了這里。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有這樣的認識:“音樂太抽象,需要天賦,實用性不強”“學習音樂就必須要成為音樂家,太難了”“到農村學音樂面子上過不去”……董玉戈認為并非如此,“學習音樂不一定就要成為音樂家,可以當樂器工匠,可以當表演者,也可以做音樂教育,有很多出路。”

董玉戈和她的團隊傾力將小鎮打造成音樂人的基地,建構一個能創作、能收益、能讓音樂人長期留駐的平臺。她說:“全力以赴奔向下一個十年,我相信,未來的小鎮一定會更美更好。”

漫步小鎮,在科飛手工吉他坊,可以體驗一把吉他的“誕生”;在樂器博物館、可以與那些獨一無二的樂器“對話”;村口的河北金音樂器集團有限公司,管弦樂器產量全國第一,世界第二。如今的周窩村,已經被音樂喚醒,被文化點亮,正闊步邁向鄉村振興。

張家口下花園武家莊村

3D房屋“來頭不小” 科技賦能村民增收

“媽媽,你快來看,這個房子像是用奶油擠出來的,好神奇啊!”

初夏,來自天津的徐女士一家到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定方水鄉武家莊村游玩。剛一進村,7歲的兒子便被村道旁一棟造型獨特的房子吸引了注意力。

房子墻體為灰色、屋頂呈圓拱形,從地面到房頂,全部都是由灰色的水泥,像擠奶油般層層疊疊堆砌而成,與周圍紅磚尖頂的傳統民宅相比,顯得格外醒目。細一打聽,才知道房子“來頭不小”,是由清華大學建筑系徐衛國教授團隊設計、我國首棟由“機器人3D打印混凝土”技術建造的民居。

“山村里有了個3D民居!”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很快,村民趙秀娟家的“3D房”就成了網紅打卡地,村里的村民也跟著吃上了一波“紅利”。

“娟子,村里的小米下來沒?我想要上幾斤。”“大姐,家里想買點兒地道的柴雞蛋,您能給尋上點兒不?”……打卡中,很多游客與趙秀娟結識成了朋友,村里的土特產也跟著成了熱銷品。如今,趙秀娟的手機里經常會收到天南海北發來的消息,村里的農副產品打開了一條新的銷路,村民增收也有了新門路。

【鄉村振興·實現夢想】

運用3D打印建筑技術造福百姓

2003年,徐衛國第一次接觸3D打印建筑技術后便一直不斷研究實驗,致力于運用該技術打印出造福百姓的實用品。2021年,在朋友的推薦下,他將目光鎖定在武家莊村,準備在村里找一戶村民率先建造一個3D打印的“樣板間”,然后慢慢推廣。經過在全村范圍內的走訪選址,最終選定了位于村道旁的趙秀娟家。趙秀娟家原本有四間土坯房,當時正打算拆掉重新改造一下,雙方一拍即合。經過三臺機器的加班加點,最終歷經160個小時,建成了一間“三大、兩小,五開間”的106平方米民居,計算后造價僅約20多萬元。

隨著天氣轉暖,武家莊村即將迎來一批新的客人,為了迎接他們的到來,趙秀娟幾次拒絕了女兒讓她搬去縣城居住的建議,自顧自地忙碌起來,拾掇拾掇院子、收拾一下屋子。她說,村里雖小,卻有自己喜歡的恬靜淡然。屋子不大,卻能結識來自四面八方的新朋友,這樣的生活,才有味道。(記者 李如意)

編輯:禹云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