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8日消息(記者王藝霖)7月的北京,一場關乎億萬人福祉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落下帷幕。時隔十年再啟城市工作頂層設計,這場會議不僅是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深化,更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城市路徑的莊嚴擘畫。從雄安新區拔節生長的“未來之城”,到北京胡同里升騰的煙火氣;從上海中心城區崛起的“雙子山”公園,到贛州千年古浮橋畔的市井歡歌,一場以人民為中心的城變史詩,正在神州大地恢宏書寫。

創新驅動聚動能 科技賦能產城興

在保定玄云動力的實驗室里,渦噴發動機的轟鳴聲奏響產業創新的強音。這家從30平方米地下室起步的企業,如今年產值突破6000萬元,研發投入強度超14%,成為渦噴發動機領域創新引領者。其成長軌跡,正是保定打造“創新雨林”的縮影:保定科技項目“揭榜掛帥”頻創佳績,“獨角獸”企業同光晶體成功孵化,中創燕園等企業邁入規模化、商業化生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李佑祥教授團隊研制的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原型機進入成果轉化……在保定,科技創新正向著多領域、深層次全面鋪開。而身處保定這片創新沃土,保定市民總能先人一步觸摸“科技脈搏”,體驗美好新生活。

千里之外的南京紫金山實驗室,研究員陳平平團隊正開展創新網絡測試驗證。“傳統網絡如同顛簸土路,而確定性網絡是雙向八車道高速路。”他這樣比喻。目前,長距離網絡的時延抖動控制已經達到微秒級,紫金山實驗室確定性網絡已經建設了一張全國性網絡,覆蓋全國40個主要城市。在南京低空經濟試驗區,無人機穿梭于收費站間調配通行卡,將運輸時間從6分鐘壓縮至2分鐘;長江貨輪上,船員輕點手機,無人機便將藥品精準投遞——科技創新正從實驗室躍入百姓日常。

紫金山實驗室的未來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控中心(央廣網發 蔣文超 攝)

宜居為本筑家園 全齡友好暖意融

雄安新區南文營社區食堂飄出飯菜香氣,家住附近的老人們結伴而來,看看墻上的“愛心餐每周食譜”,有序排隊點餐。老人們開心滿意,一邊品嘗可口的飯菜,一邊嘮著家常。這座容納5000名回遷群眾的社區,用一本“民情臺賬”織就服務網絡:按一戶一檔建好的民情臺賬迄今已整理更新住戶信息8萬余條,及時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獨居老人家中安裝紅外監測設備,異常數據直達網格員;60歲以上居民社區居民就餐享分級折扣。而在重慶高新區,“老幼共托”模式正破解雙職工家庭難題:托育園與養老站僅隔50米,李永芳送完孫子入園,轉身便加入銀發舞蹈隊。“一老一小”的溫馨場景,詮釋著城市溫度的本質——讓每個生命都被溫柔以待。

北京的民生實踐則在胡同深處生根。草廠四條胡同的“最美院落”中,丁淑鳳輕按遙控器,投影幕布緩緩降下。設計師為她實現了“天棚、魚缸、石榴樹”的老北京夢想:葡萄藤架連接晾衣架,花崗巖桌凳環抱小菜畦。“以前胡同像蜘蛛網,現在推窗見綠、抬腳進園!”她笑言。通過“小院議事廳”,居民自定車棚選址、共商綠化方案,讓“人民城市”從理念化為觸手可及的生活。

美麗家園綠為底,文脈鄉愁兩相宜

藍綠映底蘊,淀泊好風光。行走在白洋淀棧道長廊上,遠遠望去,淀闊水清,仰頭候鳥翔集,低頭群鳥潛行,“華北明珠”再現“候鳥天堂”勝景。“水質從劣Ⅴ類躍升至Ⅲ類,白洋淀野生鳥類增加至296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90種。”守護這片碧波的吳海梅如數家珍。淀邊村民車二棟放下漁網,成為水質監測員:“以前靠水吃水,現在靠淀護淀!”

白洋淀淀闊水清,風景如畫(央廣網發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贛州灶兒巷的青石板路上,陸川撫摸宋代磚墻感慨:“改造不是涂脂抹粉,而要留住城市記憶。”當規劃部門欲給古浮橋加裝護欄時,這位老館長據理力爭:“古人用木船連成浮橋,現代人更要敬畏智慧。”最終方案改為隱藏式救生設備,既保安全又不改原貌。從郁孤臺街區宋韻流光到福壽溝博物館展現“城市良心”,歷史與現代的共生,讓鄉愁有了棲息之地。

韌性安全固根基,未雨綢繆謀長遠

黃浦江畔,42米高的“雙子山”在鋼架上鋪陳綠意。誰能想到,這座種植7000棵喬木的生態地標,前身竟是上鋼三廠的廢料堆積場?工程師易衛軍揭秘:“鋼渣就地轉化地基,舊廠房的梁架蛻變為溫室花園。”上海在寸土寸金的陸家嘴旁劃出2平方公里建設世博文化公園,正是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的生動踐行。

沈陽的治堵工程則彰顯“未雨綢繆”的智慧。當高架路規劃引發居民擔憂噪聲時,規劃部門開放施工樣板段,用分貝檢測數據消除疑慮。如今,127公里高架路網貫通全城,跨區通勤時間縮短50%。“交通韌性不僅是抗災能力,更是日常生活的確定感。”市民馬健的感慨,道出韌性城市的核心——讓變化有預期,讓意外有緩沖。

文明善治潤無聲,共建共享民心融

合肥街頭,身著“紅馬甲”的賈永美穿行巷陌。作為“巷導”,他熟稔商戶需求:“消防通道被占?馬上協調!”逍遙津街道的53名“巷導”年均化解矛盾210起,將商住混雜區的投訴量從月均40件壓降至個位數。而在保定先鋒機械廠宿舍,廢棄鍋爐房變身社區食堂,老人在展覽館指認老照片:“這曾是我的工位。”空間再造激活社區認同,讓工業記憶轉化為治理黏合劑。

賈永美正在走訪商戶(央廣網記者 鮑玉嬋 攝)

北京草廠社區的“小院議事廳”里,李彩仙展示新落成的充電車棚照片。“有居民起初反對,我們在雪天登門十幾次。”如今車棚裝上了智能充電樁和防雨頂棚,居民自發成立管理小組。從電動車停放規則到古樹保護方案,小事共議、大事眾決的基層民主實踐,讓“人民城市”的根基愈加深厚。

智慧賦能提效能,數字孿生惠民生

雄安新區的地下管廊,堪稱“看不見的奇跡”。水電氣訊管線在“集體宿舍”有序排布,路面不見井蓋、空中沒有“蜘蛛網”。“先地下后地上,數字孿生城市同步生長。”工程師孫巖指向控制屏:暴雨預警觸發時,AI自動調度排水系統;老人久不出門,智能電表數據異常即刻觸發社區走訪。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因科技而舉重若輕。

南京長虹路社區的“及時雨”平臺正重構治理邏輯。獨居老人家中煙霧報警,系統秒級推送信息至網格員手機;河道漂浮物被AI識別,環衛車5分鐘內抵達現場。“以前等投訴再處理,現在靠數據預判需求。”社區書記劉燕的平板電腦上,16個網格的民生訴求實時跳動。當技術從治理工具升維為服務伙伴,“智慧城市”才真正有了溫度。

當每座城市都能聽見孩子的歡笑、尊重長者的需求、回應青年的抱負、留存文化的記憶、擁抱科技的善意,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城市圖景,必將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璀璨坐標。

編輯:禹云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