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啟程 讓沉睡的民歌“活”過來
春日的通州運河畔,81歲的常富堯與74歲的張國寶站在暖陽下深吸一口氣,帶領研讀團的成員們唱起了《通州運河號子》。二老布滿皺紋的雙手隨著節奏擺動,俯仰之間依稀可見當年運河船工拉纖領號的矯健身姿!暗絾币宦曈崎L的吆喝回響在天空,研讀團成員仿佛跟著老人的歌聲回到了百年前千帆競發、熱鬧繁忙的運河碼頭。
這是4月11日播出的“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北京站研讀行紀錄片中的動人一幕。作為由五省圖書館聯手打造的文化盛宴,“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閱讀推廣活動正用“可讀可聽可視可參與”的方式讓沉睡的民歌“活”過來。
據主辦方介紹,北京民歌閱讀推廣活動打破了傳統閱讀推廣僅僅依賴紙本文字的單一模式,首創“賞讀會+研讀行+專題目錄”三位一體的架構,連接起感性與理性、歷史與現代、理論與實踐、虛擬與現實。
賞讀會以沉浸式展演為核心,讓民歌從沉睡的文獻中一躍而出。研讀行則通過走訪考察,帶領讀者實地探尋民歌文化的根系。在順義吳家營,“萬一善老會”的140余位成員,從5歲的孩童到99歲的老者,組成了一支活態傳承隊伍。他們利用業余時間,通過小車會、高蹺、吵子會等非遺形式,守護著具有300余年歷史的走會民俗。
在陳樹林的書桌上,20世紀80年代采風的磁帶、手稿見證了他為北京方言民歌傳承所付出的心血。75歲的陳樹林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將磁帶中的民歌轉譯成詞曲文本,注釋校正,編輯出版,讓老北京“粥茶歌”的市井煙火氣得以留存和傳播。
專題目錄則是以此次主題閱讀推廣活動為契機,對圖書館的紙本、磁帶、光盤、數字等各種形式的文獻資源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全面梳理,形成一個館藏北京民歌專題目錄。
據悉,4月起,“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還將繼續“別樣閱讀”、民歌尋根。讀者們或許會在天津碼頭尋找搬運工后代傳唱的《畫扇面》;赴河北井陘太行深處,與拉花戲傳承人踩著高蹺對唱《打酸棗》;在山西左權跟著羊倌學唱《開花調》;到內蒙古草原體驗那達慕大會的長調……(記者展圣潔)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