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石家莊4月11日消息(記者王藝霖 見習記者姜麗麗 實習記者戈錦秀)2025第二屆中國鄉村音樂大會即將啟動,節目計劃于今年5月至6月在河北省保定市錄制。保定為何舉辦這一盛會?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音樂故事?4月9日,記者來到保定市,探訪藏在保定歷史深處的音樂密碼。
古蓮花池池畔奏響千年“潮音”
漫步在將近800年歷史的古蓮花池池畔,一陣幽深而古樸的塤聲傳入耳畔,循聲而去,一座古香古色的塤館映入眼簾。
“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中國最早刊行塤樂譜《棠湖塤譜》就在保定成書。”在塤館內,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陶塤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于連軍向記者講述保定與塤文化的不解之緣。
于連軍吹奏陶塤(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塤發展到五個音孔。雖然只有五個音孔,卻能實現五音十二律的完美演奏,這體現了古人的智慧,直至今日,保定的陶塤仍是五音孔,這份傳承,十分可貴。”于連軍說。
“在保定曲陽的定窯遺址,曾出土過宋代的牛頭陶塤,明代著名諫臣楊繼盛是保定容城人,喜歡制塤吹塤,古蓮花池內的清代碑刻記載著蓮池書院曾舉辦吹塤奏篪的雅樂活動。”說起禮樂文化和陶塤藝術在保定的千年傳承,于連軍如數家珍。
在塤館內,于連軍即興吹奏起陶塤。塤音裊裊,不絕如縷,每一縷旋律都是時光的低語,訴說著保定這片土地千年薪火相傳的故事與風華。
在于連軍看來,古塤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復原,更是知識的傳播與人才的培養。為了使陶塤藝術代代相承,25年前,于連軍放棄了高薪工作,致力于傳播塤文化,在老家院子里盤窯燒塤、沿街吹奏,并成立保定市陶塤文化研究會,將塤的聲音傳播得更遠、更廣。
由于古法難吹、古譜難識,保定陶塤藝術的傳承一度面臨著難題。為此,于連軍在學校義務執教興趣班,培養制塤傳人,組建塤樂隊開展義演。于連軍認為,當代民眾生活節奏快,而古樂的一字一音平和、中正,使人靜心。20多個春秋轉瞬即逝,于連軍的學生遍布全國,還收了不少外國弟子。
“每逢周六,古蓮花池畔編鐘、編磬、塤、箎、瑟等20余種雅樂樂器齊鳴,愛好古樂的朋友們總是聚在一起奏樂。”從2015年至今,于連軍堅持禮樂演奏展演,并演奏完《詩經》的所有篇章,為觀眾奉上了一場場由編鐘、陶塤交織而成的動人演奏。
塤聲悠悠,保定陶塤這項傳統藝術,正在一代代陶塤人的薪火相傳中,沿著古蓮花池,飛出保定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飛向全國。
百年古戲樓“唱”出新韻味
告別古蓮花池,記者趕往保定另一片古建筑群所在地——淮軍公所,青磚、黛瓦、朱門,高大的牌樓門左右對稱,這里層層疊落的馬頭墻層次分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淮軍公所內,竟藏著一座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封閉式戲樓。
“好!”保定老調《扈家莊》選段贏得滿堂彩。4月8日,前往保定參加中國鄉村音樂主題沙龍的專家學者共同觀看了一場精彩演出。絲竹聲聲,鑼鼓陣陣,演員們粉墨登場,唱念做打間盡顯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讓百年戲樓煥發出新的光彩。
“古戲樓經常舉辦各種戲曲演出活動,河北梆子、保定老調、京劇等多個戲曲劇種輪番上演。其中,保定老調作為保定特色傳統戲曲劇種,吸引了很多省內外游客,演出經常場場爆滿、座無虛席。”淮軍公所宣陳部工作人員王銘堅介紹,當古建筑邂逅國粹,淮軍公所打造了文旅融合新場景,為游客帶來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淮軍公所古戲樓好戲連臺(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保定有國家級非遺保定老調、清苑哈哈腔,還有市級非遺涿州詩賦弦,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在中國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卞留念看來,保定是一座“文化寶藏城市”,值得反復來打卡。
百年大戲樓有何與眾不同?記者看到,戲臺上方是美輪美奐的螺旋藻井,由3800個木構件榫卯結合而成,造型十分精美。“過去的老戲臺沒有揚聲器,藻井可以起到聚攏聲音的作用,再將清晰的聲音回傳到戲樓各個角落,起到了‘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擴音作用。”王銘堅說道。
2023年,修復后的淮軍公所以戲樓為依托建造了中國古戲樓博物館,設置了中國古戲樓歷史變遷、保定戲曲文化和淮軍公所建筑藝術的主題展覽,從戲曲發展到戲樓沿革再到保定戲曲種類,關于戲曲、戲樓的故事,在這里一一陳列。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古戲樓則是傳承的好載體。”保定市文旅局工作人員表示,未來將繼續挖掘文物建筑的文化內涵,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讓古戲樓“活”起來,讓戲曲文化“火”起來,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文化大餐。
一家三代人傳承嗩吶制作技藝
離開淮軍公所古戲樓,在距離保定站不遠的一條街上,記者找到了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扈氏嗩吶、管子制作技藝傳承人戶寶金。
走進戶寶金工作室,記者便被屋里隨處可見的笙、管子、嗩吶、二胡等民樂樂器所吸引。
戶寶金表演嗩吶(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作為扈氏嗩吶、管子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戶寶金可謂身懷絕技,抿抿嘴、潤潤喉、鼓起腮幫用力一吹,一首高亢激昂的《百鳥朝鳳》動人心魄。而要論這一切的緣起,那便不得不提其深厚的家學淵源。
“從小我就聽爺爺和父親說過,我家祖上清朝年間就有人在宮里當樂師。我從5歲起就跟著父親學演奏,后來又學制作,這一干就是好幾十年。”戶寶金感慨地說。或許是基因自帶的天賦,或許來自耳濡目染,戶寶金打小就迷上了吹嗩吶。
在戶寶金看來,嗩吶之所以廣泛流傳,是因為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一方面,吹奏嗩吶時,不用話筒和音響,坐著、站著、走著都能吹。另一方面,曲調多變,演出風格或熱烈火爆,或質樸粗獷,或溫柔細膩,能夠惟妙惟肖地表現喜怒哀樂,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作為見證者和推動者,戶寶金看到嗩吶憑借著其獨特魅力和實力,一步步走向了更大的舞臺。他發行過嗩吶、板胡、二胡獨奏專輯,曾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藝術交流演出。他親手制作的樂器遠銷海外多個國家,被不少民樂演奏大師所鐘愛。
現在,不少音樂學院學生、專業演出團體、民樂愛好者等慕名而來,專門訂購戶寶金的樂器,他還前往學校授課,帶出了一批批親傳弟子。
“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將嗩吶、管子制作技藝傳承下去。”為此,戶寶金讓兒子、孫女也學習這項技藝,并逐漸鍛煉他們挑起傳承大梁。
從千年的塤聲到百年的戲樓,從匠人的堅守到鄉村的新聲,音樂,是保定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脈搏,文明的火種始終在傳承中煥發新機,保定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以開放姿態書寫著傳統與現代的和鳴樂章。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