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甘肅漳縣新寺鎮100畝架豆種植示范基地,一幅綠意盎然的豐收畫卷正徐徐展開,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齊的豆角架子被綠色的藤蔓裝扮成一面面郁郁蔥蔥的綠墻,翠綠細長的豆角密密掛于枝頭。

漳縣新寺永利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架豆(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目前,正值架豆的產銷旺季,漳縣新寺永利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育芳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合作社成立8年來,帶動30多名群眾就業,我們種了10多畝架豆,目前收購價每斤4元左右,今年也能有個好收成!

她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新寺、武當等鄉鎮建成蔬菜種植基地2個,主要種植架豆、辣椒、娃娃菜等蔬菜。為了鼓勵大家一起種菜賺錢,她為農戶提供統一種苗和技術,并與他們簽訂合同,統一供種、供苗、管理和收購銷售。在王育芳的耐心鼓勵下,基地周邊150多名婦女實現務工增收,年收入穩定在2萬元以上。

走進漳縣武當鄉張坪村的食用菌基地,一排排整齊的木耳棚映入眼簾,棚內一串串木耳菌棒錯落有致地懸掛著,飽滿的黑木耳如小耳朵般密密麻麻地在菌棒上探出頭來,長勢喜人!耙郧坝么a垛式種植,菌棒堆疊在一起,通風不好,畸形菇多,還得天天彎腰翻檢,累得夠嗆!被毓芾韱T張自強指著空中的吊袋,“改成吊袋式后,通風采光全跟上了,畸形率降了三成多,采收效率也翻了番,20個人能干以前40人的活!边@種種植方式的轉變,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提升了產品質量,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漳縣三岔鎮朱家莊村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漳縣三岔鎮朱家莊村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里,同樣是一派繁忙景象。在這里,幾十座大棚順著山勢層層鋪展,頗為壯觀。棚內,水珠沿滴灌帶緩緩滲入土壤,溫度計懸掛在藤架間輕輕搖晃。東西部協作不僅帶來了新式大棚的建設資金,更帶來了因地制宜的先進種植理念。從傳統的單一種植模式,到如今的立體栽培,黃土坡上朱家莊村的“大棚課堂”成為村民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重要場所,正悄然改寫著延續千年的耕作方式。

為推動設施農業蓬勃發展,朱家莊村不僅對硬件設施進行了全面升級,還積極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與科學的管理經驗。青島派遣的農業專家團隊,定期到村里開展專業培訓,手把手指導農戶科學種植,讓村民從“會種地”向“種好地”轉變。

“我們村依托設施農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F在,大棚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不僅帶動了村民增收,還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下一步,我們打算打造采摘園,發展休閑農業,讓農業與旅游深度融合!闭目h三岔鎮朱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李瑞萍說。

這一個個生動的場景,只是漳縣發展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漳縣緊扣農業優先型和生態功能型縣域經濟發展定位,立足獨特的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路徑,全力打造區域特色產業基地,走出了一條具有漳縣特色的現代產業發展之路。目前,全縣建成食用菌生產基地9個866畝,菌菜全產業鏈總產值達21億元,蔬菜種植面積達12.8萬畝。特色產業的發展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正推動著漳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與無限活力。(楊蘭)

編輯:羅赟鵬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