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三個多月的試用期,二十出頭的馬艷人生第一份工作轉正了。轉正后,不僅工資會比試用期的1500元高,優績優酬的工作制度,也讓她和同事們的工作態度從“等著干”變成“搶著干”。
一場春雪過后的早晨格外寒冷,起床吃過早餐后,馬艷穿上工作服,步行到離家大約300米的扶貧車間上班。馬艷是這里一名加工羊毛衫的技術工人,與她一起在這里工作的同事們都是村里的留守婦女。“從前羨慕上班族朝九晚五的生活,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新鮮又幸福。”
馬艷的家鄉東鄉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部,屬于深度貧困縣,在這里,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像馬艷一樣的留守婦女。2018年10月,為解決貧困戶特別是留守婦女就近就業的問題,臨夏州開始推進扶貧車間的建設,馬艷的工作地點大樹鄉大樹村扶貧車間成為東鄉縣第一個投入運行的共青團扶貧車間。
共青團臨夏州委書記范紅梅介紹,扶貧車間建在村頭,為廣大貧困群眾搭建了就業平臺,充分挖掘了農村人口紅利,讓農村留守婦女在家門口變身“產業工人”,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活力。“我們一方面積極爭取廈門東西協作援建資金的支持,另一方面聯系優秀青年企業家,組織他們到扶貧車間來考察觀摩,號召他們參與建設扶貧車間。”
“企業投入設備,提供原料,負責培訓、加工、生產和回收。”甘肅大創企業管理數據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濤表示,羊毛衫產品是外貿訂單,保證了貨源的穩定,并且沒有淡旺季。“工人使用‘計件制’計算方式,產生工資收入。”
如今,馬艷所在的扶貧車間所有員工都已經轉正,多勞多得的獎勵機制讓她們干勁十足。范紅梅表示,如今,扶貧車間里很少看到婦女們嘮家常、說閑話,“她們穿針引線、埋頭苦干,用一針一線改變著生活的面貌,改變著自己的命運。”
“家里七口人,以前全靠丈夫外出打工維持生計,我在家照顧公婆、帶孩子,現在我也能靠自己賺錢貼補家用,我很高興。”馬艷坦言,這份工作不僅為她帶來了收入和體面,作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現在我也有了夢想和目標,我要努力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
據悉,2018年,甘肅省興辦扶貧車間754個,吸納就業4.92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62萬人,同時為41.5萬人提供了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使群眾獲得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并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3.7萬個。
“未來在做好引導工作的同時,我們要監督企業做好科學管理,在建設及運行上不放松任何一個環節,真正讓扶貧車間在貧困地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切切實實成為貧困群眾的致富車間。”范紅梅說。(記者馬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