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頭市司馬浦鎮傳來豐收捷報: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的科技支撐下,該鎮實施的省級綠色高產高效水稻項目順利通過驗收,雙季畝產突破1200公斤。特派員團隊與鎮政府緊密協作,以科技為筆,筑牢當地糧食安全“科技堤壩”。
2025年韋帕臺風過境,給司馬浦鎮溪美朱村千畝水稻示范片帶來重創——晚造秧苗遭暴雨浸泡48小時,面臨大面積爛根缺苗的危機,當地農戶心急如焚。特派員團隊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奔赴田間地頭,啟動應急方案。團隊成員俯身為苗、蹲地察情,經過精準診斷,確認淹水秧苗存活率已不足40%。為搶回農時、減少損失,團隊迅速調撥“華航香銀針”早熟抗逆品種,手把手指導農戶采用“高溫催芽+淺水灌溉”的科學育秧技術,重新開展補種工作。期間,特派員張建林帶領團隊駐點田間,每天穿梭在秧田之間,根據秧苗生長狀態動態調整肥藥施用方案,從土壤濕度把控到病蟲害預防,每一個環節都細致入微。最終,補種的秧苗成活率高達95%,溪美朱村千畝示范片晚稻畝產達標,成功保障了全年水稻產量目標的實現。
團隊成員于田間查情
除了高效應對災情,特派員團隊更以三大核心技術為支撐,貫穿水稻種植全程,破解極端天氣挑戰,推動綠色生產落地見效。其一,精選抗逆良種。團隊經過多次試驗對比,篩選出“華航香銀針”“南晶香占”等適應性強、抗逆性高的品種,即便遭遇淹水補種,仍助力千畝示范片實現年畝產1138.6公斤的好成績,接近1200公斤的雙季畝產目標;其二,推行智能蟲害防控。針對災后蟲害易暴發的問題,團隊在田間布設120套誘捕器,通過物理誘殺的方式減少害蟲數量,既降低了化學農藥的使用,又保障了水稻品質,田間誘捕器的紅色誘芯在稻田中形成一道獨特的“防護線”;其三,巧用應急機械化設備。在災后水稻恢復關鍵期,團隊協調調配無人機,抓住短暫的晴好天氣,開展葉面肥噴施作業,無人機在稻田上空精準飛行、均勻噴灑,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加速了水稻災后生長恢復。
綠色生產落地成效
從災情應急的“72小時搶苗戰”,到全程科技護航的綠色種植,特派員團隊用專業與堅守,推動司馬浦鎮水稻產業實現提質增效,不僅為當地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更為“百千萬工程”實施背景下的鄉村糧食產業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科技樣板”。(來源: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