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下午,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進行分組討論,審議省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提案工作情況報告。委員們圍繞報告內容,從本職工作出發,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回應民生訴求等方面暢談感受、建言獻策。大家紛紛表示,要更加積極地履行委員職責,以飽滿的熱情和扎實的工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貢獻智慧與力量。

焦點1 大灣區建設

構建金融監管協調溝通機制

省政協常委會報告提到,注重發揮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和港澳委員眾多的優勢,不斷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共識度,助力大灣區“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

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三種貨幣,這種獨特性會加大三地聯通、貫通、融通的難度。對此,省政協委員、香港中資銀行業協會副總裁陳永德建議,建立區域內金融監管協調溝通機制,成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監管溝通平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軟聯通”。他指出,金融產品迭代速度快,希望這個平臺聚集全球高端金融人才,加快布局前沿性金融服務產品,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金融樞紐。

粵港澳大灣區同脈相連,同根同生。省政協委員、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說,文創產業逐步成為粵港澳三地政府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南沙擁有關稅、基建設施、土地資源等方面優勢,可發揮自身優勢,建立大型文創產品儲存和交易中心,參與到全球文創產業的競爭之中。他建議,可在廣州南沙籌建文創產品儲存與交易中心,推動文化產業“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促進大灣區文創產業的融合與發展。

省政協委員、清遠市嘉恒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尚鵬關注到,粵港澳大灣區在品牌建設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品牌定位尚不夠鮮明,品牌凝聚力有待提升。他建議,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和支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品牌庫。基于大灣區各城市的特色與優勢,明確各城市的品牌定位,形成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品牌體系。設立品牌評價標準,對入庫品牌進行動態管理和評估,確保灣區品牌質量。

焦點2 新質生產力

發揮大科學裝置與高校協同優勢

如何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為經濟大省挑大梁凝聚智慧力量?

“大科學裝置不僅是科研成果產出的重要平臺,更是匯聚、培養高水平人才的‘磁石’。”省政協委員、華南師范大學量子物質研究院副院長邢宏喜建議,發揮大科學裝置與“雙一流”高校的協同優勢,依托在粵高校設立大科學裝置聯合崗位,吸引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團隊長期參與裝置運行與相關基礎科學研究。同時,建立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根據學科特點實施長周期、分類分層考核,為優秀青年學者提供充足的科研啟動經費和長周期支持。

新質生產力如何“出海”?委員們圍繞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獻計出力。

廣東省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約48.9萬家,AI相關發明專利授權超過14萬件,均居全國首位。省政協委員、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牛保莊說,廣東可以引導AI初創企業在零售、游戲、服務商等領域快速進入海外市場,形成用戶基礎和商業生態。他建議,出海初創企業要建立優質內容生態,通過跨行業、跨品類布局降低政策風險。引導企業提供智能制造、智能物流、跨境貿易等AI技術服務的幕后支持。

焦點3 “百千萬工程”

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生產經營水平

圍繞如何助力“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委員們紛紛暢所欲言。

人才是助推“百千萬工程”的第一資源,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一些地區存在人口外流現象,對此可以重點推廣關鍵環節綜合托管、全程托管等模式,破解特色產業發展所需技術和人才不足。”省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吳振先一直非常關注鄉村人才培養的問題,他建議,以需求為導向,提供單環節、多環節農業服務托管,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生產經營水平。

近年來,廣東鄉村里發生了不少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一批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美麗鄉村典范應運而生,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省政協委員、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常務理事、省水利水電技術中心總工程師陳仲策關注農房風貌管控工作,他認為農房外觀和結構除了要考慮區域和整村的總體建筑效果,還要融入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元素,建議積極推廣優秀的農房設計方案,鼓勵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風格。

省政協委員、潮州市總商會副會長藍澤敏一直關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機遇、新空間。他以潮州、梅州范圍內的鳳凰山為例指出,鳳凰山區域是茶葉“鳳凰單叢”主產區,也是畬族文化、潮汕民系、客家民系交互融合的區域,形成了共同生活、經濟互嵌、民俗相近的特色。他建議打造“潮客畬”交流融合發展示范帶,以文化交流為紐帶,激發區域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同時聯動農業、文化、旅游等特色產業鏈條,拓寬市場渠道,帶動村民增收。

“教育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之一,鄉村教育不能只注重學術,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省政協委員、星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副教授盧曦今年帶來的提案,關注推動高雅藝術進鄉村學校,建議組織高校學生到鄉村學校參與音樂教育,培訓鄉村學校音樂老師,提高其專業水平,讓鄉村的孩子們也可以接觸到更多美好的音樂。

焦點4 回應民生訴求

進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民生無小事。過去一年,省政協組織委員深入基層,及時了解群眾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等方面訴求。會上,委員們也積極建言獻策。

省政協委員、深圳市慈善會秘書長郭云霞關注到,罕見病研究和用藥保障等方面還存在諸多難題,如罕見病創新藥物缺乏,罕見病藥物研發與引進、診療技術創新等方面缺乏配套支持政策。

為此,她建議專門出臺針對罕見病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的政策,給予罕見病藥品醫療器械優先審評審批、優先評選為創新產品的激勵;進一步拓展“港澳藥械通”罕見病藥品醫療器械品種,加快引進臨床急需的藥品器械,助力罕見病治療藥品、罕見病防治醫療器械注冊上市;搭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罕見病科研資金支持體系,為助力罕見病科研攻關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眼健康事關人民群眾“看得見”的幸福。省政協委員,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院長林浩添認為,廣東省在眼健康治理方面有成功經驗和先天優勢,可以圍繞關注“一老一少”建設“眼健康治理全球示范中心”。他建議,要制定政策,完善頂層設計,以“一老一少”先行,推廣至全年齡段人群,加大投入與科研支持;要夯實基層,下沉優質資源,加強眼病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基層防治水平;要技術賦能,融合新技術打造智能三級診療網絡新范式,同時升級公衛體系、整合防治資源、打造全球眼病示范中心。

省政協委員、佛山市衛生健康局局長陳愛貞在調研中發現,生育、養育、教育成本較高,普惠托位、住房保障供給有限,女性生育后職業發展受限等因素共同影響著當前的生育意愿。她建議,廣東應進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形成“愿意生、生得起、養得好”的良性循環。(記者 杜瑋淦 吳曉嫻 黎華聯 黃錦輝 魏鈺 李業珅 陳子陽 王芳 汪祥波)

編輯:羅世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