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日,音樂人趙英俊又重新“出現”在他自己的追思會上。追思會現場沒有用黑黑白白的照片,也沒有用肅穆的白菊花;樂隊,海報,藍色的舞臺燈光……這就像是一場再尋常不過的演出。趙英俊想要一場瀟灑的葬禮。而這場葬禮也如他所期待,好友們穿著各自的休閑裝,拿著吉他,貝斯,麥克風,唱著他生前所寫的《送你一朵小紅花》,終于送別了他。
23歲的葬禮策劃師顧雪瑤,也把《送你一朵小紅花》放進了自己的“葬禮歌單”。她并不避諱談論死亡,在她看來,死亡是終點,也是另一種起點,因此與其去抗拒它,不如坦然面對,主動討論它。
人們會以怎樣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做最后的告別?清明節之際,我們采訪了三位葬禮策劃師,在她們過往所策劃過的葬禮中,不乏一些個性化定制葬禮,為了完成逝者以及家屬們的心愿,她們有的會以婚禮的形式為逝者“合靈”,有的以教室的形式送別去世的高中女生,有的則是為逝者辦了一場攝影展式……葬禮也可以充滿溫暖與美好,這既是對逝者的最好的懷念,對于生者也是一次對于生命的啟迪,因為愛是超越生死的。
葬禮策劃師高春霞
我用婚禮形式送別“平如美棠”
白玫瑰,綠帳幔,小風鈴,水晶吊墜,羅馬柱,以及用若干老照片做成的“時光通道”,上面是一對夫婦從黑發到白頭的合影留念。如果沒有看到桌面上擺放的兩只靈盒,許多人可能會誤以為這是一對金婚夫婦的紀念日現場,畢竟鮮少有人能將這些唯美而溫馨的元素與葬禮聯系到一起。
這是2020年葬禮策劃師高春霞,為“平如美棠”策劃的一場合靈儀式。今年38歲的高春霞,從事葬禮策劃已經八年。相比“葬禮策劃師”這個身份,高春霞更喜歡稱呼自己為“葬禮導演”或者“生命撫慰師”。
高春霞所工作的地方在上海福壽園,這里每年有大約3000多家客戶來此落葬已逝親友,大多數時候,家屬們都會以簡單的方式為逝者舉行下葬儀式,但不乏一些親友為了滿足逝者生前的心愿,提出一些特殊的需求。“葬禮策劃師的工作,就是將親屬們提出的抽象的需求,轉化為個性化的葬禮儀式。”高春霞說。
2020年疫情期間,高春霞就接到了一個特別的訂單,這家客戶提出了一個非常罕見的請求:為剛剛去世的父親,和去世了12年的母親舉行合靈儀式——而他們的父母,則是“平如美棠”:2020年初,99歲高齡的饒平如去世;他的老伴兒毛美棠則去世于2008年,在老伴去世后,87歲的饒平如在痛苦和思念中用畫筆畫下了兩人的一生,從兩人相識,相戀,被迫分別二十年,重聚,再到相守。這一組畫被子女們發布到網絡上后,感動了大批網友,“平如美棠”一詞也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最好的愛情的模樣”。
但其實最初,高春霞并不了解兩位老人的愛情故事。直到老人的五位子女找到她,帶著《平如美棠》那本書,她無意中翻時才知道這是非常平凡而相親相愛的一家。根據書中饒平如畫的一張夫婦倆當年在大禮堂結婚的圖片,高春霞萌生了“用還原兩位逝者婚禮的形式”來舉行合靈儀式的想法。
“讓親友通過葬禮進一步了解逝者”
當葬禮策劃師的七年間,高春霞做了無數場個性化定制的葬禮,也在無數次葬禮中感受著人間的真情與冷暖。作為一名葬禮策劃師,高春霞并不希望自己所策劃的葬禮是過于哀傷的。“大多數時候,葬禮的意義是紀念逝者,撫慰生者,甚至有的時候它是一種傳承教育,讓一家人真真正正地聚在一起,回顧他們與逝者的點點滴滴。”高春霞更喜歡把“葬禮”稱為“告別會”,而在這場人生的最后一場告別會上,親友們才能進一步了解逝者。”
此前,高春霞就接手過一個案例:逝者是一名20多歲的女孩,因為意外不幸離世。女孩的家人原本計劃以普通的形式為女兒下葬,直到整理女兒遺物時,發現了女兒拍的許多街景照片以及日記本,日記本中,女兒寫到,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辦一場攝影展。接到這個需求后,高春霞便開始查找海派風格攝影展的相關布景資料。最終,女孩的告別會是在酒店舉行,以“復古棕色”為主色調,用膠卷的形式,串起了女孩生前所拍攝過的所有風景。
從溝通意向到策劃執行,一場個性化葬禮,往往需要花費葬禮策劃師將近大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高春霞籌劃最久的一場葬禮,則是花了將近三四個月的時間,那位客戶是一位香港孤寡老太,她的20歲的女兒因為心臟病意外去世。“老太太可能情緒處于非常敏感而悲痛的狀態,在我經手之前,她已經接連換了兩位策劃師。等我去接洽時,只覺得老人家全身長滿刺,非常不好溝通,我只能用一些文稿文案來慢慢打動她,最終磨合了將近一個月。”而逝者最終的葬禮,定為“破繭成蝶”的主題:蝴蝶形狀的墓碑,現場掛著的紫色蝴蝶,還有放飛的粉色氣球,還有女孩成長時的弄堂環境……
高春霞說,從事殯葬行業,她見到的客戶太多,“不理解或者情緒化屬于常態,但是我們仍舊希望把每一場葬禮做得完美,至少讓人們的思念不留遺憾。”
盡管高春霞總是希望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逝者親友們的需求,但每次復盤時,她卻都會心存遺憾。“尤其是對于一些孤老,白發人送黑發人,我們都希望給他們一場完美的告別會。”比如高春霞此前就曾接待過一位80歲老人,先后痛失老伴兒,愛女和愛子,最后只剩下她孤零零一人。在儀式結束半年后的圣誕節,她遇到老人背了一顆圣誕樹來到園區,一問才知,原來她的女兒和兒子都非常喜歡圣誕樹。“我當時就想,如果當時在儀式上能夠把圣誕樹放進去,那該多好。”
高春霞曾經也想過自己的葬禮,不需要特別華麗,但是要有最愛的:女兒畫的畫,兒子在旁邊彈鋼琴;還有以前結婚時她弄丟的一條項鏈,希望那時愛人能幫她找到。
海葬策劃師顧雪瑤:
我也有自己的葬禮歌單
就職于廣東圓滿殯葬投資有限公司的顧雪瑤是一名23歲的葬禮策劃師。作為一名95后,顧雪瑤很早就確定了自己的職業方向:當一名葬禮策劃師。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念頭,一來與影視作品《入殮師》有關,二來則是因為爺爺。
成長于北方縣城的顧雪瑤,自小與爺爺感情深厚。然而高中時期,顧雪瑤的爺爺去世,長輩們按照傳統的葬儀形式,為爺爺舉行了葬禮。葬禮上,顧雪瑤始終覺得,自己的情緒沒辦法得到平復,“雖然儀式流程非常完善,但是我感覺葬禮的細節之處,情感表達卻不夠豐富。”顧雪瑤感覺,她還沒來得及回顧和爺爺的點滴過往,還沒來得及與爺爺正式告別,但是爺爺卻“悄悄離開”了。
海葬的個性化元素還可以更多
人們應該如何告別逝者?抱著這樣的問題,顧雪瑤報考了長沙民政殯儀技術管理專業,通過系統學習,她發現這個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實葬禮也可以是一個人性化、有溫度的儀式。”
三年前,從長沙民政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畢業后,顧雪瑤成為了一名專職從事海葬殯儀服務的策劃師。被稱“海葬”的骨灰撒海服務,是讓逝者隨水往生,不留墓穴,不占土地,自誕生之日起便帶有環保和生態文明的背景。而選擇這種方式的,大多是生者為尊重和支持作出海葬決定的逝者。在全國范圍內,廣州實行海葬的時間相對較早,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歷史。
海葬多為群體性的,顧雪瑤每個月會跟一次船出海,駛行到指定區域,再由工作人員撒骨灰,實行群體性海葬。船只通常只能在海域停留半小時,不過對于一些想與逝者做更久一點告別的客戶來說,他們則多會希望選擇個性化葬禮。
最令顧雪瑤印象深刻的,是她曾為一位客戶策劃過的海葬。老人年輕時曾長期從事海洋工作,之后和家屬長期居住國外,在老人家去世后,為讓老人落葉歸根,家人選擇將骨灰盒帶回到國內的海域安葬,并向顧雪瑤提出,“希望最后這一程,簡單溫馨一點的,讓逝者很體面地離開”。
于是,顧雪瑤選擇了一艘通體為白色的船,并以白色和藍色作為主題進行船身布置。船頭的甲板上,掛著白色的紗幔,點綴著白百合、黃色小雛菊以及康乃馨,家屬們帶著老人家生前喜愛的用品和物件,讓家屬們在一種放松的情況下完成了一場葬禮。
還原教室場景告別高中女孩
“但是相比其他的葬禮,海葬的個性化元素還有很大的空間。”顧雪瑤介紹。實際上,在從事海葬之前,顧雪瑤曾經為一位高中女孩設計過一場告別會。整個告別會是在酒店舉行。女孩是因為情緒問題自殺,在她離開時,其生前的同學和師友內心都受到了非常強大的沖擊,“他們都不敢相信女孩是自殺,因為在大家的眼中,女孩活潑開朗,沒想到她會選擇這種方式離開。”
顧雪瑤深刻理解孩子們的狀態,她不希望這場葬禮會給孩子們帶來更大的壓力,于是小心翼翼地進行著引導,最終與家屬商議后,決定以溫馨的校園主題形式來讓孩子們告別女孩。在告別會上,顧雪瑤用桌椅復刻了女孩生前所就讀的班級的模樣,在女孩的座位上,擺上她的日常學習生活用品,還有她喜歡的明星專輯以及小說,同學們則以在班級中的座位,坐在相應的位置;背景音樂則是選擇的女孩最喜歡的歌和mv——陳奕迅的《穩穩的幸福》,來送她一程。
那一場葬禮結束,顧雪瑤松了一口氣。“我希望這些孩子們可以明白,死亡是終點,但也是另一種起點,因此與其去抗拒它,不如坦然面對,才能去豐富自己精彩的人生,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顧雪瑤是個快樂而樂觀的人,有時候她會和朋友們討論一些葬禮的話題。她說,我也有自己的葬禮歌單,里面已經收納了一些歌曲。她也想過,自己的葬禮應該怎么舉辦:“如果是我的性格,我不會讓我的親屬朋友去參加一個悲傷的葬禮,我希望現場的每個人都是開開心心的,哪怕放一些搖滾的音樂都沒有問題。我希望他們能夠記住我,留下快樂的記憶。”
葬禮策劃師劉艷:
讓她與老伴“喝”最后一次下午茶
劉艷至今都記得,她剛剛進入殯葬行業時,所主持過的一場葬禮。與許多殯葬相關專業畢業而進入這個行業的同事們不同,劉艷大學就讀的是中文專業。2009年,她進入到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從一開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解員,到后來才正式成為一名葬禮策劃師。
劉艷策劃過的印象最深刻的葬禮,是關于一場森林葬。森林葬大多為集體下葬,把逝者的骨灰裝入可以降解的生態骨灰壇中,埋在大樹之下,使遺骨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融于自然。但是大多數時候,出于工程考量,森林葬多為集體下葬,鮮少會采取個性化定制的葬禮儀式,但是劉艷卻策劃了一場葬禮,讓80多歲的老太太在森林里與她離世的老伴兒“喝”了最后一次下午茶。
劉艷至今還記得老人家第一次來到墓園時的場景,由于兒女已移居國外,當時老人家是在朋友的子女陪同下,提出希望為自己的老伴辦一場單獨的森林葬。原本墓園沒有這樣的先例,但是老太太的話,卻打動了所有人。老人家說:“我們相愛一生,從未拌過嘴。如今他走了,我也行將就木;在他離開之后,我不可能獨留余生,我只想和他一起安安靜靜地葬在森林,就把這一次當作我們倆的葬禮,我想看看自己最后會是什么樣子。”
花了半個月時間,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劉艷為逝者籌備了一場“森林下午茶”的告別會:那是在森林葬基地旁的一個瀑布處,青青草地上鋪著桔梗花和白玫瑰,正中央則擺放著一張潔白的桌子,兩側擺放著椅子;桌面中央是老先生的骨灰盒,上面撒著花瓣,兩旁則是茶具,老太太坐在右側,子女坐在對面,一家四口就如同在喝一頓下午茶。伴著老先生最喜歡的古典樂,三個人聊著天,講述著過往。
劉艷默默地在一旁看著這場婚禮,宛如見證著兩位老人的一生:他們上大學時相戀,而后結為連理,相互扶持,并培養孩子成才,直到把孩子們送出國門,兩人享受著晚年金婚。告別會上,子女們心懷愧疚,老太太卻表現得格外鎮定,她說:“以前我們老是在搶,想成為送對方離開的那一個;現在你在我前面走了,沒關系,我們的心連在一起就可以了。”
“我們這一行有一句話:逝者安息,生者前行;服務逝者,撫慰生者。葬禮對家屬的意義,或許就是所有情感和愛的表達;對于逝者而言,就是人生走過一遭,希望生者能記住他們。畢竟一個人最終的離開,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彭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