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tkqou"></i>
  • <i id="tkqou"></i>
  • <i id="tkqou"></i>

          央廣網

          廣東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平臺建設和應用走在全國前列

          2017-04-28 09:07:00來源:南方日報

            部署

            據南方日報報道:黨的十八大首次將“誠信”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出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強市場監管,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

            近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多次會議強調,要解決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把政府工作重點放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推動社會公平正義上來。這次改革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在放的同時加強市場監管,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落實

            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強調:“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構建現代市場監管體系,進一步打造市場化環境新優勢。”

            省委、省政府連續幾年將“兩建”工作納入年度重點工作。2012年以來先后制定和印發了《廣東省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工作方案》《廣東省建設市場監管體系工作方案》以及《廣東省市場監管體系建設工作規劃(2012—2016年)》《廣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廣東省市場監管現代化“十三五”規劃》《廣東省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的實施方案》。

            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優化市場發展環境,促進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的重大舉措。

            2012年1月,為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優化市場環境,構建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省委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組織開展以全面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為主要內容的“兩建”工作。五年來,各地、各部門銳意改革、先行先試,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多項改革和有關工作得到國務院及相關部委肯定推廣。

           

            建立信用協同監管和聯合獎懲機制

            圍繞建設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我省著力建設“信用廣東”,經過五年努力,初步建成社會信用體系基礎框架,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基本建成,行業、地方信用建設不斷加強,信用服務市場全面發展,全社會信用意識不斷加強,信用環境不斷優化。

            只有將信用信息有效地應用起來,才能建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這一社會信用體系核心機制。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堅持以用促建,建用結合,從項目建設到“信用廣東”網開通試運行,僅用了半年時間。在提供信用監管服務方面,利用信用基礎數據庫率先為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等單位提供信用核查報告,同時固化功能需求,建立集信用檔案調用、獎懲信息聯合查詢、信用核查、接口服務等一體的政務服務系統,為開展信用聯合獎懲和協同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線運行以來,歸集了全省896萬市場主體的各類監管信息,瀏覽次數5.17億次。同時落實企業年檢改年報制度,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1414萬戶(次)市場主體公示了年度報告信息,公示信息數量居全國首位。

            同時,廣東以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為內核,開放信用信息服務接口,推動信用信息的廣泛應用。在省網上辦事大廳公共審批平臺嵌入信用信息查詢流程,成功打造“信用+網上辦事”;在全省投資項目審批平臺實行守信承諾備案制度并記錄虛假備案信息,成功打造“信用+投資審批”;為省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平臺提供交易主體信用核查服務,成功打造“信用+招標投標”。運用大數據技術,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有序推進與我省其他電子政務平臺和部門業務系統無縫對接,在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信用信息,率先在全國開創“信用+”應用新模式。

            走在全國前列的不止于此。我省還于2015年9月1日在全國率先實施了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特別是廣東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平臺建設和應用處于全國先進行列,構建起全省信用信息歸集“一張網”。2015年5月率先與國家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聯通,并向國家統一共享平臺推送信用數據9000多萬條。

            省發改委會同工商、編辦、民政等部門開展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增量公示和存量轉換工作,推動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在“信用廣東”網集中公示,并同步推送到“信用中國”網。截至2016年底,省級系統歸集了44個省級部門、21個地市共4.3億條信用數據,21個地市初步建成市級平臺并開通信用網站,初步搭建了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重點人群數據庫。

            此外,“信用廣東”網還為公眾提供全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重點人群信用信息查詢,并發布守信典型、失信懲戒案例,褒揚守信主體、鞭撻失信行為。省級近20個部門在管理事項中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建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歸集“老賴”身份信息。我省實施的經營異常名錄管理制度,截至2016年底,全省60.17萬戶企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在信用聯合獎懲機制建設方面,廣東建立信用協同監管和聯合獎懲機制,制定了《關于加強信用信息公開和應用 促進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省工商局牽頭23個省直和中直駐粵單位出臺了71條優惠扶持措施,加大“守合同重信用”企業聯合激勵扶持力度。

            廣東積極培育信用服務市場,培育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本土信用服務機構,去年底人行廣州分行已備案評級機構15家,征信機構4家,建成市級征信中心6個,縣級征信中心52個。

            為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廣東堅持試點先行,從2012年起,選擇廣州、珠海、汕頭、惠州、云浮、順德等地作為試點地區,在系統平臺建設、信用信息應用等方面開展探索創新,并在信用平臺搭建、數據整合共享、信用制度建設、信用信息應用等方面取得成效。深圳市場經濟發育較為成熟,信用體系建設起步早,在平臺建設、信用監管和服務創新等方面形成特色。我省還推進南沙、前海蛇口和橫琴三個自貿片區試點編制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清單,為自貿區辦事服務、協同監管及聯合獎懲等提供支撐。目前,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惠州市入選創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使我省成為全國創建社會信用體系示范城市最多的省份。

           

            以“嚴管”維護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在圍繞市場監管體系建設方面,我省全面推進市場準入、質量監管、行政執法、市場競爭秩序、行業自律、消費維權和社會監督、法制、信息平臺、食品安全和金融市場監管等十個子體系建設任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改革監管體制,完善監管機制,創新監管方式,分步實施,統籌推進,逐步建成權責明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場監管新格局。尤其是在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進一步改善了營商環境、“寬進”讓市場活力大增的同時,廣東也通過“嚴管”約束市場秩序。

            2016年7月28日,《廣東省市場監管條例》經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并頒布,并于2016年10月1日起實施。《條例》是全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市場監管領域的綜合性法規,它的頒布實施是我省市場監管法制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對于強化商事制度改革后續監管、解決職能部門市場監管越位、缺位、錯位等突出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標志著我省市場監管工作在法治化軌道上邁進了新的發展階段。省工商局還牽頭編制《廣東省市場監管現代化“十三五”規劃》,這是全國首個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提出了“十三五”時期我省市場監管現代化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工作目標和改革舉措,是謀劃和引領我省市場監管改革的施工藍圖。此外,《廣東省商事登記條例》《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等10多部市場監管領域的地方性法規相繼出臺,使得法制保障不斷完善,推動市場監管法治體系逐步健全。

            在加強質量監管方面,省質監局創新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機制,采用不合格產品發現率,率先在全國開展電子商務產品質量在線抽檢,制定了國家首個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督抽樣檢驗程序國家標準,同時完善產(商)品質量監管機制,制定了《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抽查檢驗工作規范》和《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抽查檢驗樣品處置管理辦法》等規范文件。

            而隨著“雙隨機一公開”檢查方式的全面推行,競爭秩序監管體系也不斷強化。省工商局、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建立了隨機抽查制度。工商、公安、海關等部門在反走私、保護知識產權、打擊傳銷犯罪等領域深入執法合作。全面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配合工作。

            消費維權和社會監督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從2012年開始,廣東在全國率先以12345熱線為載體,整合政府各職能部門投訴舉報資源,建立集消費維權、經濟違法行為舉報和行政效能投訴為一體的投訴舉報平臺,實現統一接聽、按責轉辦、限時辦結、統一督辦、統一考核,強化了市場監管的社會監督機制。2014年12月,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全部上線運行12345投訴舉報平臺。《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全面吸收了廣東的經驗做法,并向全國推廣。此外,廣東還建立完善消費糾紛訴調對接機制。幾年來,消費維權服務站建設蓬勃開展,消費維權和社會監督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

            與此同時,省民政廳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目前全省2576個行業協全部完成脫鉤工作。推進政府職能轉移,建立具備資質條件的社會組織目錄、政府轉移職能目錄、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廣東省社會組織條例》也已通過省人大二審。這些舉措,推動了行業自律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更多地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除此之外,我省市場監管信息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加快省級市場監管信息平臺建設,制定統一數據標準,實現省、市、縣三級政府之間和部門之間市場監管信息交換共享。

            食品安全監管也在全面加強。我省建立了建立食品安全應急管理機制,全省共有2359家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加入追溯系統。在提升食品安全檢測能力方面,目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點已經覆蓋全省所有縣、區。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全省建設“明廚亮灶”餐飲單位3.5萬家。陽江市海陵旅游景區餐飲行業實施“四個平臺,五個統一”監管模式,取得良好社會效應。

            而在金融市場監管方面,我省探索建立了廣東金融穩定協調機制,同時完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機構及民間借貸監管機制,整治非法金融活動,建立全省金融風險監測和預警系統,防范金融風險。

           

            來自一線

            東莞“三位一體”加強市場監管

            市場主體辦理工商登記后,登記信息在1小時內即可到達相應的監管部門和鎮街,部門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對市場主體的許可監管并反饋許可監管信息,鎮村在7個工作日內完成對市場主體登記信息的實地核查并反饋核實情況……作為全國商事制度改革先行點,自2012年以來,東莞以前端放寬為突破口,在“先照后證”、注冊資本認繳制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在全國首創新業態企業集群注冊、“住所信息申報+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也率先啟動全程電子化工商登記。

            隨著商事制度改革持續向縱深發展,東莞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的同時,集中力量加強后續監管,逐步構建起部門協同監管、基層網格化監管、信用約束監管“三位一體”的現代市場監管體系,為全省全國探索實踐經驗。各部門積極轉變監管方式,初步構建起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形成了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信用環境。

            東莞自主開發了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以工商部門的登記注冊信息為基礎,整合稅務、質監、食藥監、公安等45個部門1400萬條企業信用信息,按照企業基本信息、經營信息、良好信息、警示信息四大類,全方位展現企業在各個環節和領域的信用情況,初步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東莞還率先出臺異常及違法企業工商登記審慎審查機制,對11類異常和違法企業實施審慎審查。市發改、國稅、地稅部門建立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聯合懲戒機制,市財政局將三年內有行政處罰記錄的企業列入財政資金不予資助的范圍,增強了對失信企業的約束管理合力。市12345中心分兩批整合了80多個部門的電話熱線,打造“12345+”平臺,有效拓展了群眾監督渠道。全市14個部門共同實施了紅黑榜發布制度,定期發布誠信“紅黑榜”,截至2016年底,累計發布“紅黑榜”企業8045戶次。

          編輯: 王雪薇
          關鍵詞: 廣東;信用信息;誠信建設
          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v_午夜福利精品无码无删_91大神大战丝袜美女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国产视频大全
          <i id="tkqou"></i>
        1. <i id="tkqou"></i>
        2. <i id="tkqou"></i>

                在线播放国产99re | 亚洲午夜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野外少妇愉情中文字幕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