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tkqou"></i>
  • <i id="tkqou"></i>
  • <i id="tkqou"></i>

          央廣網

          廣州擁堵指數連降三年 低于北京、上海

          2017-05-04 08:29:00來源:南方日報

            據南方日報報道:經過8個月的緊張施工,廣州大橋于3日22時起全面通車,橋面保持雙向6車道通行,車輛時速從40公里提高到60公里。不少市民期待,廣州大橋車道增多后可以提高通行效率,解決此前的擁堵問題。

            廣州大橋等一系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廣州的城市擁堵狀況有沒有改善?高德地圖聯合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戴姆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阿里云等權威數據機構日前發布《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給出這樣的答案:上海、廣州、深圳“跌”出堵城TOP10榜單。而觀察近三年的高德“堵城”榜單,廣州的擁堵指數連續三年下降,并且低于北京、上海。

            北上廣之中,為何廣州最不堵?擁堵指數一路下滑的廣州,究竟有什么變化正在發生?

           

            越秀、天河人口密度高于北京東城、西城

            曾幾何時,番禺華南板塊被不少人稱為“睡城”。城市內的“職住分離”,帶來了上下班高峰期的潮汐式擁堵。

            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顯示,經濟集聚(地區生產總值,GDP)與人口集聚(常住人口)應當吻合。在正常情況下,人們傾向于在工作地點附近居住。但是,城市各區域間經濟、產業發展往往存在不均衡的情況:中心城區聚集了大量產業與配套資源,提供了更好的就業機會與環境,而周邊城區除了居住,難以提供與中心城區相似的就業條件,使得大量勞動者不得不奔波于區域之間,帶來超負荷的潮汐式交通。

            而同樣存在著不均衡狀況,為什么廣州的交通相對于北京更為“輕松”?只是因為人口更少?

            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超過2000萬,廣州常住人口為1400萬,盡管廣州常住人口總量較低,但人口密度與北京相比“毫不遜色”。

            根據住建部日前公布的《2015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結合兩市統計年鑒數據,我們發現廣州與北京兩市的建成區人口密度一致,均為1.28萬人/平方公里。其中,廣州核心區域越秀與天河的人口密度(2.51萬人/平方公里)甚至超過了“人滿為患”的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區——東城區與西城區(2.38萬人/平方公里)。而聚集了大量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的越秀區人口密度甚至達到了3.4萬人/平方公里。

            進一步看非核心區域。2015年,除去上述核心區域,北京非核心區域人口密度為0.28萬人/平方公里,廣州為0.49萬人/平方公里。

            這意味著什么?

            北京是我國最典型的以同心圓方式發展的大城市,人口分布變動和城市化的發展都呈同心圓模式,人口高度集聚在中心城區的建成區。而廣州盡管中心城區同樣“人滿為患”,但是非核心區域卻能夠為核心區分擔更多人口。

            然而,單純從人口分布情況并不足以說明廣州人口分布更均衡,因為人口分布是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我們要從人口集聚與經濟集聚是否協同發展來做進一步判斷。

           

            跨區潮汐流量減少緩解交通擁堵

            筆者將用一組指標來衡量廣州市區域間經濟集聚與人口集聚的關系。

            經濟—人口分布協調度=生產總值占全市比重/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這組指標用于衡量某區經濟集聚度(生產總值占全市比重)與人口集聚度(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的關系。

            在理想狀態下,每單位人口帶來的GDP都應相同,因此任何區域的經濟水平與人口數量之比都應相等,所以,當經濟—人口分布協調度數值為1時,代表該區的經濟—人口分布處于理想狀態;大于1時,意味著該區域經濟集聚度高于人口集聚度,這可簡單理解為,該區域需要更多的勞動者來支撐經濟發展;小于1時,則意味著經濟集聚度小于人口集聚度,說明該區域人口過多,更多的勞動者要“外出支援”其他區域。我們暫且稱后兩者分別為“勞動力流入區域”與“勞動力流出區域”。在現實中,數值在0.8-1.2區間內都可視為較均衡狀態。

            從2009年-2016年廣州各區(縣)經濟—人口分布協調度變動情況圖,我們看到,廣州的荔灣、花都、番禺三區的經濟—人口分布較為均衡,南沙區在2012年重新劃片后,也迅速接近均衡狀態。而黃埔、越秀、天河均為“勞動力流入區域”。余下的白云、增城、從化、海珠則為“勞動力流出區域”。

            這也折射出廣州市內跨區勞動力的主要流向。南北向的廣州大道與地鐵3號線在上下班高峰期的擁堵,增城與黃埔間的廣園路形成潮汐式的單側擁堵,背后都是勞動力的跨區流動造成的。

            基于各區(縣)經濟—人口分布協調度,筆者算出了近8年的“廣州市經濟—人口分布協調偏離度指數”,發現這一數值呈現連續下降趨勢,而這一數值與區域總體協調度成反比例關系。數據顯示,2009年-2016年,廣州市“經濟—人口分布協調度”在不斷上升。這意味著廣州有效地遏制了“職住分離”狀況,更多的人口可以實現本地居住、本地工作,從而減少了跨區的潮汐流量。這也解釋了廣州城市的交通擁堵狀況,為何得以緩解。

           

            產城融合 樞紐型網絡城市帶來均衡效應

            2017廣州《財富》全球論壇將于今年12月6日至8日舉行。屆時,全球最強的CEO們將從世界各地趕來廣州參加盛會。正在向世界敞開大門的廣州,已經邁入城市發展歷程中的大都市區化階段。

            在這一階段,核心區域的控制性功能(金融、貿易、高端產業、文化等)得到進一步增強,遷移性功能(制造業、非都市型農業)向周邊區域擴散。以越秀區為例,2016年該區第三產業占比達98.19%,其中,代表著高知識、高技術含量的現代服務業占三產比重為71.37%。

            相較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尤其是高技術含量的現代服務業使得區域經濟增長更為集約化,單位土地面積的經濟與人口承載量大大提高。這也是越秀、天河必然成為“勞動力流入區域”的重要原因。核心區域吸引大量人流進入工作,同時高房價高房租將人流推向其他區域居住,在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作用下,這一現象難以扭轉。而要緩解由此帶來的潮汐式擁堵現象,一方面在于核心區域要及時紓解非核心功能,另一方面也需要非核心區域加強產業配套布局,將人口留在居住地。

            黃埔與南沙同為廣州制造業重點區域,同時也是“勞動力流入區域”。與越秀、天河不同的是,這兩個區域難以吸引勞動人口留居的主要問題在于制造業過多,而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業配套不足。

            但這一現象正在逐步改善。

            2015年,黃埔區第二產業增加值較2012年(含蘿崗)增加了223.8億元,但二產占比卻由69%下降至66.7%,同時,第三產業占比由30%升至33%。

            服務業的發展,不僅能夠證明黃埔居民正在增加(需求增加),同時也將吸引更多就業者在這里安家。黃埔區經濟—人口分布逐年趨向均衡狀態,是產城融合的重要成果。

            廣州市各區的產業布局趨向合理,使得各區域經濟—人口分布更為均衡。廣州也由此避免了出現“臥城”,降低了超負荷潮汐交通的出現概率。這也是廣州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帶來的均衡效應。

            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提出,一個好的城市,不僅要繁榮,也要兼顧公平、活力與可持續。一個充滿活力又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必然不該是讓人“要么不得不擠在中心城區、要么不得不擠在城區通往郊區路上”的模樣。因此,富士康科技集團第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落子增城,思科(廣州)智慧城選址番禺。

          編輯: 王雪薇
          關鍵詞: 廣州;擁堵
          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v_午夜福利精品无码无删_91大神大战丝袜美女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国产视频大全
          <i id="tkqou"></i>
        1. <i id="tkqou"></i>
        2. <i id="tkqou"></i>

                欧美在线精品亚洲综合网 | 在线日本二v不卡 |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网址 | 一级a爱做片观看免费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 亚洲综合AⅤ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