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春和景明。打開龍江大地鄉村振興的畫軸,朝氣蓬勃、風景正好,一幅幅亮麗和美的鄉村畫卷徐徐鋪展。

近年來,我市將跨村聯建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力措施,找準村黨組織的利益聯結點、價值增值點、發展融合點,著力推動組織聯建、產業共興、治理協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2024年,全省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全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分別在漳州東山、長泰召開。

組織聯建,從分散獨立到攜手并進

品牌聯育、活動聯辦、項目聯建……漳州市長泰區“近鄰武安”聯合黨委覆蓋城關村、金里村、羅山社區、登科社區等11個聯建村(社區),由武安鎮黨委組織委員、“近鄰武安”聯合黨委書記陳魏強牽頭,每周開展一次“碰頭會”、每月舉行一次聯席會議,共同跟進項目,持續提升百姓生活品質,推動零散的村子一步步走向共同治理。

“在各成員村(社區)的統一謀劃下,我們制定出了片區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精神文明等聯合規劃。文明積分機制、文旅服務綜合體等民生共治共建項目的依次落地,讓聯建村的村容村貌、產業發展等發生了可喜變化!痹陉愇簭娍磥恚瑢嵭锌绱迓摻ê,11個村(社區)的綜合優勢得到了行之有效的融合。

近年來,漳州按照“大帶小、強帶弱、富帶窮、好帶亂”的思路統籌謀劃,以“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優勢互補”方式,持續推進跨村聯建工作。目前,全市已組建聯村黨組織92個、覆蓋345個行政村,打造跨村聯建示范點74個、鄉村振興示范帶35條。

為讓聯村黨委“跨”起來有奔頭、“聯”起來有勁頭,漳州各地紛紛出臺硬舉措推動跨村聯建工作提質增效——長泰區制定跨村聯建考評細則,實行“一季一評分、一年一總評”機制,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競賽氛圍;平和縣推動17名縣處級領導掛鉤聯村黨委,選派21名駐村第一書記兼任聯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建強聯村帶頭人隊伍……一股股澎湃動力為跨村聯建注入新活力,激活了鄉村振興的“興動能”。

“跨村聯建不是合村、并居,而是把一個個‘小支部’變為聯合‘大黨委’,建立‘聯合黨委+村黨組織+群團組織和其他組織’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難事共解’的議事機制!闭闹菔形M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在該模式引導下,各聯建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推動村莊融合發展,各聯建村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產業共興,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走進位于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的“天寶菌菇部落”,幾十個移動智慧菇房依次排開。菇房內,菇農何國文正仔細檢查秀珍菇的長勢,準備進行新一波采收!耙苿又腔酃椒抗芾砥饋硎r省力。菌菇成熟后由企業統一收購,我們不必承擔市場波動風險。”何國文欣喜地表示,他承包的20個菇房,每個月凈收入能達3萬多元。

眼前的“天寶菌菇部落”,正是由田寮村、過塘村、埔里村等7個村在實行跨村聯建后,統一向企業購買的68個移動智慧菇房打造而成的。

“項目建成前,7個村之間溝通較少,對閑置土地和專項資金利用率低,各村村財收入來源單一,村里就業崗位相對較少,村民多數依靠種地或外出務工獲得經濟來源!睋鞂氭傸h委組織委員蔡梓琦介紹,應用了5G、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的移動智慧菇房由天寶鎮省級龍頭農業企業云佳安生物科技創新研發,項目投用后為聯農富農帶來了嶄新模式,“各村可以把移動智慧菇房租給企業、農戶,在增加村財收入的同時,帶動村民致富!

而在漳州市漳浦縣佛曇鎮,漁業產業也正通過跨村聯建模式“筑巢引漁”,著力深耕“海”的文章。

“全鎮20個村黨組織抱團實施了后許村海天旭日育苗場項目,整合后許村撂荒沙地,建成25畝共計302口育苗池,讓各聯建村入股,讓漁民‘拎包入養’!狈饡益偤笤S村黨總支書記陳峰林表示,在“黨支部+合作社+養殖戶”共同合作經營模式指引下,聯建村間的養殖產業發展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隨著石斑魚、鮑魚、對蝦等多品種養殖基地在海天旭日育苗場內一一投建,一條條產業鏈條初步成型。如今,各聯建村每年分紅已達2萬余元。

“跨”出新模式,“聯”出新路子!巴ㄟ^盤活聯建村資源,使資金、技術、文旅等資源統籌共享,釋放出了‘1+1>2’的產業共興效應。”據漳州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漳州各聯村黨組織已累計策劃對接項目165個,產生收益60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平均增長量比跨村聯建前增長796萬元、增長比例2.7%。

治理協同,從分村而治到和諧共居

“航道狹窄、雙方航速都過快,才導致事故發生,你們兩個人都要負一定責任!痹谡闹菔袞|山縣前樓鎮“農漁旅共富”聯村黨委矛盾糾紛調解隊隊員、下西坑村“五老”調解員李武德的調解下,一場發生在前樓鎮下西坑村與頂上村兩戶村民間的撞船糾紛得以圓滿解決。爭議多時的事故雙方心平氣和地坐下來簽署調解協議,握手言和。

“實施跨村聯建后,我們以聯村黨委為平臺,整合基層治理力量,組建矛盾糾紛調解隊,深化聯動預防矛盾糾紛,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睋皹擎傸h委副書記、“農漁旅共富”聯村黨委書記林煦峰介紹,聯村黨委針對各聯建村海上養殖產業多的現狀,在岸上建立聯建黨委矛盾調解室,在海上建立“楓橋式”聯建綜治服務中心,推動了海上糾紛、漁事矛盾等高效化解,實現了“岸上安居有靠,海上治理有方”。

人居環境整治的聯合開展,讓漳州市平和縣安厚鎮的兩個鄰近村由“獨自美”實現了“連片靚”。

在安厚鎮龍頭村和美峰村交界處的一處長廊里,常有村民在涼亭里話家常、孩童們在塘邊歡樂嬉戲……這樣的場景在幾年前幾乎不敢想象。

“這里原來是一口荒廢的魚塘,由于兩村之間界線模糊,長期處于管理‘真空’,塘內污水橫流,散發腥臭,經過的人幾乎都要繞著走!泵婪宕妩h支部書記林連茂回憶道。

安厚鎮的6個村跨村聯建后,地域相鄰、人文相通的龍頭村、美峰村立即聯手破解環境治理盲點,發動社會賢達以“投資+投勞+投智”方式,對魚塘進行了清淤、引水治理,建成了如今的黨建文化長廊,讓原來的“臭水溝”變成了“幸福塘”。

同頻共振、互融共進!翱绱迓摻J桨选摗乃季S融入基層治理中,推動了村級事務聯管、社會治安聯抓、矛盾糾紛聯治、鄉風文明聯育、應急搶險聯動。”漳州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跨村聯建正著力把漳州一個個小而散的農村基層力量“擰成一股繩”,逐步聯出一片片蓬勃發展、萬象更新的鄉村振興新氣象。(記者 鄭斯楠 李偉)

編輯:龔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