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7日,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片區第三期臺灣導游證執業崗前培訓正式開班,共43名臺灣資深導游參加。
這是平潭推進自貿區建設的又一大突破。為吸引臺灣導游來平潭執業,平潭專門出臺優惠政策,為兩岸旅游業的合作注入新動力。
自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片區正式揭牌以來,圍繞“一島兩窗三區”的戰略定位,平潭片區在投資、貿易、金融、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為福建乃至全國提供可復制的經驗。
這是一組反映平潭片區改革創新舉措的數據——目前重點試驗任務已實施177項,實施率達82.3%,累計推出11批次126項創新舉措,其中全國首創55項。
金融創新,迸發虹吸效應
位于金井灣商務營運中心的金融產業大樓,已吸引福建華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交易場所清算中心、平潭互聯網金融協會等一大批金融企業入駐。
這是從無到有的突破,短短2年多時間,平潭金融產業迸發虹吸效應。特別是兩岸合資的華創股權投資基金、臺資外幣股權投資基金、臺資保險公司等入駐,逐步形成以基金、創投、資產、資本等為主的特色兩岸金融產業集聚區。
統計數據反映著實實在在的變化。截至去年10月底,平潭綜合實驗區兩岸特色金融集聚區共有金融及類金融企業1510家。其中,金融機構41家,類金融企業1469家,率先完成金融產業2020年計劃目標。
為何能從無到有,迅速聚集金融產業?“以自貿試驗區為抓手,頻頻推出金融創新舉措,在兩岸金融合作、跨境融資、金融服務創新等方面不斷突破,金融業務創新亮點頻現!逼教镀瑓^相關負責人介紹,平潭片區已推出28項金融創新案例,吸引更多金融及類金融企業入駐。
金融制度創新和金融產業集聚,是平潭片區產業發展風生水起的一個生動實踐。
政策疊加,做大做強產業
結合“實驗區+自貿區+國際旅游島”政策疊加優勢,平潭產業發展思路更加清晰。去年2月底出臺“5+2”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方案,優先發展旅游文化康體、金融、航運物流、建筑、風能產業和重點培育會展、電子信息產業。去年前三季度,全區特色產業新增企業1254家,占全區新增企業67%;特色產業落地項目67個,總投資額673.07億元,去年1—9月完成投資103.22億元;貢獻稅收共計19.19億元,占全區稅收收入的50.29%。
如何做大做強產業?首先要建渠道、建載體。為此,平潭片區完善功能性平臺,依托臺灣創業園、海峽股權交易中心等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形成示范帶動效應;上線試運營“臺品購”平臺,助力兩岸特色金融集聚區發展;開工建設對臺郵件處理中心、國際海洋產業園等一批新項目……
自貿創新帶來新契機,平潭新興業態蓬勃發展、遍地開花。以跨境電商為例,平潭片區在全省率先建成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率先試點開展了跨境電商一般出口、保稅進口、直購進口等業務。去年1—11月份,全區跨境保稅進口貨值1.61億元,同比增長275%﹔出區58.28萬票,貨值1.43億元,同比增長292%﹔直購進出口3.07萬票,貨值1226.8萬余元。
體制創新,提升營商環境
平潭是“閩臺合作交流窗口,國家對外開放窗口”,“兩個窗口”的定位需要平潭做足開放這篇大文章。
“對臺對外開放需要打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為此,我們對標國際,以自貿創新為抓手,建立適應國際化、市場化的管理和服務體系,有力促進開放開發建設!逼教毒C合實驗區相關負責人說。
在平潭這片改革的沃土上,體制機制創新持續向縱深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提升。
“三減二化一提升”成為改革典型。2016年底,所有區直部門單位從完善體制機制、強化制度建設入手,制定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改進措施,全面“瘦身”行政審批前置、環節和時間!皽p”的是前置、環節、時間,“加”的則是模塊、標準,如此一來,運轉效率普遍提升30%至60%。
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是平潭片區開放開發的“必修課”。繼投資體制改革2.0版本、平潭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等舉措落地開花后,平潭片區實施企業“五證合一”和個體工商戶“兩證合一”,進一步簡化登記程序;大幅削減工商登記前置許可事項,僅保留34項,降低市場主體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組建“智慧島”管理服務中心,整合法人、經濟信息等六大領域數據基礎,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和共享共用。
優化體制機制創新,還體現在加速通關便利化改革,實現貿易便利化。平潭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行關檢合作“三個一”通關模式,推出“先驗放、后報關”“行業協會總擔保制度”“動植物檢疫審批負面清單”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