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主持《朗讀者》
“你有多久沒朗讀了?”董卿一句提問,帶出“一個人一段文”的情感故事,綜藝節目《朗讀者》最近“刷爆”了各大社交平臺。這檔由董卿擔任制片人的人文情感類節目,每周六、日晚分別在央視一套和央視三套播出,觀眾稱贊,不喧鬧、不炒作的《朗讀者》為聒噪浮華的綜藝市場注入一股“清流”。
其實,讀書節目或文化綜藝早已存在,但隨著以搞笑為主的娛樂綜藝大規模占據熒屏,加上閱讀環境和載體的變化,此類節目一度處于尷尬的邊緣化境地。但近日,無論《見字如面》還是《朗讀者》,它們帶來的轟動效應讓冷清已久的文化類綜藝再度闖入觀眾視野。《朗讀者》是如何做到一出場就吸引了主流電視觀眾群體的?它又給文化類節目的創作帶來哪些啟示?日前,節目的主創和嘉賓,以及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專訪,講述節目創作的幕后故事及對文化類綜藝現狀的看法。
主創團隊:真誠是節目最大特點
曾是節目《藝術人生》導演之一的劉欣,在央視工作了11年,他一直在文化類節目領域深耕。“我一直希望把這個時代值得記錄的東西傳遞下來。”帶著這樣的念頭,劉欣以總導演的身份策劃了《朗讀者》這樣一檔節目。
對于《朗讀者》的走紅,劉欣并不感到意外,在他看來,“節目為觀眾打開了斑斕豐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類共通的,它讓我們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隨著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級,文化類綜藝確實迎來了“突圍”的時機。劉欣認為,“吃膩了火鍋的觀眾,面對突然端來的一盤豌豆芽,會覺得是一種調劑和補充”。
一檔節目的成功,離不開背后充分的準備。董卿首次擔任制片人,邀請了鐵凝、王蒙、余秋雨、馮驥才擔任文學顧問。節目從醞釀到完成,耗時整整1年,這在講究“速成”的綜藝領域算是很長的籌備時間了。
在《朗讀者》另一位導演田梅眼里,董卿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每次的臺本,都是他們凌晨4點收工,接著早上9點開工,反復打磨出來的。田梅還稱,在節目制作時,董卿“不愿順應市場,而是跟著自己的心走”。作為一檔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氣氛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且在舞臺設計上董卿堅持拒絕“晚會范兒”,理由是不想讓外在的修飾蓋過內容本身。
兩位總導演劉欣、田梅認為,“真誠”是《朗讀者》最大的特點,“現在的節目真的太多了,你真不真誠,觀眾一眼就看出來了”。而這樣的態度,也能以“非市場化手段”打動嘉賓。當下,藝人參加真人秀綜藝的片酬水漲船高是公認的事實,但田梅稱,《朗讀者》在邀請嘉賓時更多是靠情懷而非其他,“更何況,很多人是花錢都請不來的。有一些我們特別想邀請的嘉賓,比如馬云,我們為請他鋪墊很久了,馬云很愿意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