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調價機制雖與國際同步 油價走勢被指背離市場
2014-07-30 10:07: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北京7月30日消息(記者劉祎辰)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有車族們恐怕都已經習慣了這十個工作日一次的油價變動,但業內卻有觀點認為,這種調價機制雖然與國際同步,卻不能反映國內的供需。
上周剛剛經歷過年內第五次油價下調,下一周又將迎來成品油價調整的窗口。在年內第五次下調中,成品油價創造了今年以來下調的最大幅度,有分析預計下一次的窗口期油價將不會繼續下行。據了解,現行的調價機制是2013年3月26日實施。在當時國家推行的新的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中,新機制調價周期由過去的22個工作日縮短到10個工作日,調價門檻由4%下降到50元/噸,并適當調整了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品種。這樣的一個定價機制,從制度上規范了國內成品油市場的定價,相較此前有著較大進步。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連續22個工作日,實際上去掉周末就是非工作日,大體上就是一個月要進行一次價格調整,時間長帶來它和市場脫節。一方面可能我們國內是往下調,國際市場可能原油價格在往上漲,出現這樣一種誤區,商人可以利用這個非常長的時間,比如說一個月的時間來判斷下一步油價是漲還是跌,那么它可以囤積一些,也可以拋售,10個工作日調一次,這樣大體算下來一個月可能能調兩次,透明度比原來增大了。
雖然油價與國際行情同步的調整模式已經為大家所認可,但有觀點認為,調價機制雖然能夠反映國際油價的變化趨勢,卻不能反映國內供需關系。數據顯示,1-5月份國內汽柴油零售市場需求約8200萬噸,同比減少了2.3%。而上半年國內生產成品油1.4億噸,同比增長了4.8%,高于需求增速1.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國內成品油產能過剩非常明顯。而根據市場規律,當商品供應出現過剩時,價格應該處于下跌趨勢中,就像國內的鋼鐵、煤炭等,一直是處于跌跌不休的狀態。可是,從當前成品油價格走勢來看,2014年,國內成品油共經過9次價格調整,雖然四次上調,五次下調,但這9次整體算下來,國內成品油價格一直處在一個盤整區間,上下浮動。這樣一個盤整的趨勢與國際原油走勢方向一致,但卻與國內成品油市場的供需關系相矛盾。但事實上,油價與國際掛鉤是世界各國通用的辦法。它是在原油進口比重較大的現實下,保障國內煉油行業利潤的積極性的重要機制。2013年至今,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出臺使國內煉化企業的業績逐漸向好,“喊虧”的聲音也在越來越小。原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鳳起:
周鳳起:成品油產能過剩那是它的加工能力,咱們的油價不是光取決于成品油加工環節,原油供應不足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我們講的石油對外依存度主要是原油不夠,我們國內沒有那么多油,我現在也是大量進口的,大量進口如果你不跟國際上油價相銜接的話,那個差價是誰來負擔呢?石油公司它也不愿意負擔,如果說長此以往負擔它就得關門,進來的價格加上一個合理的利潤應該等于出售的價格。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油價應當只與國際掛鉤。早在2013年,就有觀點認為,應當建立起國內成品油遠期現貨市場或期貨市場,通過遠期市場或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更充分的反映中國國內市場的供需狀況。然而這樣的機制在目前兩桶油占絕對優勢的國內成品油市場中,建立卻并不容易。
編輯:姜萍
參與討論
我想說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