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廣線黃河換橋手術進行 26萬公斤鐵軌將實現無縫轉接
2014-05-16 09:07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北京5月16日消息(河南臺記者趙勇生)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已經服役了54年的中國最繁忙鐵路--京廣線黃河段即將退役。今天,26萬公斤鐵軌將實現無縫轉接。
隨著今天早上6點30分左右K179次列車下行最后一次通過京廣黃河橋,老黃河橋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F在正在進行的施工主要有2項,第一個就是對老橋與新橋進行切割和接駁,這個工作是從早上的6點50分開始的,到剛剛的8點45分,隨著并軌的成功,南接駁口的三處接駁點已經完成接駁,這也預示著接駁工程基本完成了主體工程。接下來與這個工作同步進行的還有空中電纜的橫移工作,有上百位的“蜘蛛俠”也就是電纜工人在空中將列車運行的電纜由老京廣線平移到新京廣線路上,這個工作現在還在進行中,大概會到10點鐘左右。
新老軌并軌之后要進行的是大型導軌設備的整理線路工作,大概從10點開始到11點左右結束。進行完這些工作再進行信號測試之后,上午11點35分,首套上行列車就將由南向北通過鄭焦黃河橋,12點下行列車將由北向南通過黃河橋。
新聞背景
清末時的平漢鐵路鄭州黃河大橋,奠定了鄭州后來全國鐵路樞紐的地位,使其成為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如今,第二座鄭州黃河鐵路大橋,也將“功成隱退”, 把承載南來北往列車的重任,交給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三座黃河鐵路橋歷經百年滄桑,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歷史。
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橋是平漢鐵路鄭州黃河大橋。鄭州黃河大橋建造于1906年4月1日,通車全長3015米。當時橋址選定以后,清政府先后聘請了德國、美國、意大利等國的工程師進行了現場查勘,但最后承建的是一家比利時的工程公司。由于當時缺乏對黃河沿岸地質的考察,或者是受困于建橋技術,比利時的公司把橋墩建筑在瘀泥中而不是巖石層上,導致橋梁不夠穩固,也因此埋下了后患。不過無論如何在一百多年前,就當時的建造技術而言,這座橋在歷史上地位顯赫,堪稱是中國鐵路大橋之母,是中國第一座橫跨黃河南北的鋼結構的鐵路大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前最長的橋。
1952年10月31日,毛澤東在視察黃河時,曾經登上邙山俯視黃河大橋,并且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在1958年7月,黃河中下游發生了特大洪災,黃河鐵路橋不堪沖擊遭受重創,導致京廣線斷線。當年的7月28日和8月5日,周恩來曾經兩次到黃河大橋視察抗洪工作,但是大橋滿身瘡痍,隨后都鑒定為不再適合通行和火車,改造為單行道的公路橋。也是在1958年這一年,就在舊橋大約500米遠的距離,新中國設計修建的京廣鐵路黃河大橋正在拔地而起,大橋全長2889.8米,一共有72個橋墩,大橋從正式動工到1960年4月25日正式通車,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1960年,黃河三門峽書庫出現了嚴重的瘀積,國家對三門峽水庫進行改造,在壩下挖排泥的沙洞,讓泥沙排出來,結果一放水就沖走了橋底下的泥沙,使得橋墩更加不穩固,因此京廣鐵路黃河大橋通車以后,每年的汛期為了防止對河水對橋基的沖刷,都要進行拋石護墩防汛。截至2013年,鄭州鐵路局的橋工段已經連續23年拋石護橋墩,每年拋投8千立方米的石塊,這樣算下來23年拋入黃河的石量已經達到了18.4萬立方米。
如今54年過去,在今天京廣鐵路黃河大橋終于退役,它退役以后,將把貫通京廣線的重任交給位于下游百余米的鄭州城際鐵路黃河大橋。
編輯:劉夢
參與討論
我想說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