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淀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使用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解讀嘉賓:陜西師范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曹勝高。
央廣網北京5月31日消息(記者刁瑩 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回望過去40年波瀾壯闊的征程,從小崗村“紅手印”,到深圳蛇口“試驗田”,再到“南海邊寫下的詩篇”,改革開放不斷突破思想和體制束縛,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國速度”。有人說,這個過程可謂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在5月28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在說到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時,總書記使用了典故“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習近平: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決心不能動搖、勇氣不能減弱。科技體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陜西師范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曹勝高解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話出自《周易·系辭下》。《周易》是五經之一,記載了中國人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和探索。其中提到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概括了自然變化的一個基本特征,即萬事萬物發展到一定階段,會遇到瓶頸,原先曾經有利的條件也會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這時要主動調整、主動變化,在調整和變化中尋求到新的發展路徑,通過不斷的動態調整,以保證工作、事業能夠穩定持續地發展。
習總書記在談到科研體制創新時引用這句話,是要求我國的科研體制機制的管理能夠跟上全球快速發展的科技創新,這就要敢于突破原有體制的束縛,按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解放思想,打破部門壁壘,消除機制弊端。通過科技管理體制的創新來保證科技的創新,從而為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的組織管理保障。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通而圖存是從古至今的中國智慧,司馬遷著《史記》旨在“通古今之變”;王安石變法也推崇“變通”精神,出臺措施不是基于“祖宗成法”,而是根據現實提出革新策略;清末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變法維新,也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依據,提出了“變者,古今之公理也”,闡述變法圖存的道理,在近代中國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啟蒙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引用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典故。2014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總書記指出,“近代中國由盛到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統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舊,畏懼變革、抱殘守缺,跟不上世界發展潮流。‘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2015年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書面采訪時,他指出,“‘窮則變,變則通。’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世界都需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保持活力。”
在今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總書記在講話中,近30次提到了“改革”。他用“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提出希望,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才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