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31日消息(記者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大約有4億噸,由此帶來的“垃圾圍城”、“垃圾上山下鄉”問題也日益突出。為更好地解決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我國早在2000年就開始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并在一些城市進行了試點,但效果并不明顯。
今年3月份,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印發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近日,央廣記者跟隨全國人大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組走訪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發現一些地區已對垃圾分類方面進行了探索。這些地區是怎么做的?能否為破解垃圾分類這一“老大難”問題提供參考?
江蘇:專業環保公司設置臨時回收點 可用積分兌換商品
在南京棲霞區東城世家小區,宋阿姨把平時收集的廢硬紙板送到由專業環保公司設置的臨時回收點。工作人員稱重后,2.45公斤的廢硬紙板折合成了相應的積分。宋阿姨在現場用積分兌換成了日用品,“我換的鹽,你不拿東西可以放(積分)卡里面,積多了就可以拿米和油!
除了廢紙、廢塑料、廢金屬等可以回收的生活垃圾以外,這些專業的環保公司還負責收集廚余垃圾,同樣也會給居民折合成相應的積分供居民兌換商品或者服務。負責小區垃圾收集的南京志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王萬秋介紹:“我們公司有兩個部門,我們負責可回收(垃圾)。還有不可回收的廚余垃圾,我們公司有(專門)回收的車。”
公司工作人員陳碩表示,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激勵方式,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的習慣,“我們推行定時定點投放。早上六點半到九點半,居民把廚余垃圾交給我們。可回收垃圾可能產生量沒有那么多,一個星期我們做一次垃圾分類的兌換活動,這樣能夠有個獎勵的過程,讓居民從源頭在家里面至少把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分離開!
作為一家市場化的公司,如何能夠贏利來維持公司的正常運營呢?陳碩介紹,對進入到廢品市場的可回收垃圾,公司會根據市場行情調整積分兌換規則,而收集到的廚余垃圾則運送到專門的垃圾處理廠,政府會給予一定補貼。截至今年12月,該公司垃圾分類工作已覆蓋南京市334個小區、26萬戶居民。隨著業務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已經可以實現贏利,“通過規模(擴大)去給它回本,我們也在積極開發外地的市場。如果不把(積分)系統開發算到里面,我們是微利的!
上海:形成垃圾分類“綠色賬戶” 積分可兌換商品和服務
與南京類似,上海市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形成的“綠色賬戶”,同樣是通過積分兌換商品和服務的方式鼓勵居民自主分類。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統計,截至2017年10月底,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約500萬戶家庭,其中“綠色賬戶”覆蓋近400萬戶。不過,上海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坦承,“綠色賬戶”類似的做法目前主要還是對居民起到引導作用,缺乏一定的強制力,“因為‘綠色賬戶’針對的對象主要是家庭居民,發動居民全體難度相對比較高,所以目前在宣傳、推介環節做了比較多的工作。”
浙江:推行農村垃圾減量化工作 簡單分類效果顯著
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環保意識相對淡薄等多方面的原因,垃圾分類問題同樣也是一個難題。如何結合農村實際情況推行垃圾分類?浙江省金華市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
在金華市金東區澧浦鎮瑣園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擺著一只綠色的垃圾桶,垃圾桶內有兩個筐,分別用來裝“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做好早飯,村民李月媛照例將廚余垃圾扔進“可堆肥垃圾”箱內,對她而言,這種垃圾分類方法并不困難。
沒過一會,瑣園村的垃圾清運員葛佩生來到李月媛家門前,將經過初步分類的垃圾倒入垃圾清掃車的兩個廂內。此時,他還要進行二次分類,把不會爛的垃圾中可以回收賣錢的部分找出來,“找出來拿去賣,鎮里面會來回收的,賣掉的錢給我,比回收的稍微價格好一點。”
經過這兩道分揀程序,葛佩生在村內收集的垃圾被統一運往村外的垃圾分類減量房,進行后續處理。澧浦鎮副鎮長范俊表示:“腐爛的就放在太陽能漚肥房、可腐爛的房間里進行有氧發酵,不可腐爛就放在另外一間垃圾房里,一般過10到15天拉一次,拉到垃圾填埋場去。”
從去年5月在金東區試點以來,金華市以整鄉整鎮推廣的模式,在全市范圍內推行農村垃圾減量化工作,目前已覆蓋大部分行政村。金華市委農辦副主任朱江龍說,“會爛-不會爛”、“可賣錢-不可賣錢”這種看似簡單的分類標準,給金華農村的垃圾減量工作帶來效果顯著,“從金東區的實踐來看,一級分揀按照‘可腐爛-不可腐爛’實施后,垃圾可以減量70%,如果再把現有的二級分揀‘可賣錢-不可賣錢’再分一次,減量效果預計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