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通遼2月1日消息(記者金建軍 通遼臺記者呂國華 佟亮)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科爾沁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沙地,位于內蒙古東部西遼河中下游。這里生態環境脆弱、土壤機制不穩定,風勢強勁一直困擾著生活在這里的各族群眾。近幾年內蒙古通遼市探索以防沙治沙為核心,治沙、用沙相結合的治理道路,荒漠化治理的成效開始顯現。
通遼市科左后旗作為土地沙漠化的重災區,過去,當地百姓每年春冬季節都飽受著風沙肆虐之苦。52歲的科左后旗努古斯臺嘎查村民巴達榮貴就見證了這里從荒漠變綠洲的變遷過程,“我家這個地有20畝,年年種玉米也就打300-400斤,年景不好打不了糧食。”
從2014年開始,通遼市啟動科爾沁沙地“雙千萬畝”綜合治理工程,不僅讓這里昔日的荒漠披上了綠色新衣,也讓當地百姓實現了增收。巴達榮貴每次看到村旁綠油油的樹,喜悅之情都溢于言表,“來了退耕還林項目以后,上面一畝地給補助1200塊錢,樹還是他們給栽的,成才了一畝還能賣五六千塊錢。”
現在,通遼市科左后旗森林覆蓋率達到21%,實現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轉。然而,僅靠植樹造林工程,投入大產出小,雖然抑制了風沙,卻沒有從根本上轉變沙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可持續性差。內蒙古林業廳治沙造林處處長郝永富介紹:“保護好現有的林草植被是荒漠化防治首要的環節,轉變沙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來減輕沙區林草植被的壓力,要通過發展林、沙、草產業來逆向拉動防沙治沙工作,這個是一箭雙雕的,即防治了荒漠化,也提高了農牧民的收入。”
通遼市奈曼旗,六成以上都是沙地,曾經飽受沙患之苦的奈曼人卻用不起眼的沙子做起了大文章。在內蒙古仁創沙產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機聲隆隆,普通的沙子在這里經過加工后,便有了新的名字“油田壓裂支撐劑和覆膜砂”。身價也從每噸兩三百元,提升到了2000到6000元,廣泛用于石油開采、建筑、鑄造等領域。內蒙古仁創砂產業生產廠長李序華表示:“我們是自治區的一個重點項目企業,現在在科技、產能各個方面都有所提升,現在已經開始闖進美國市場,產品產量現在每年能夠達到4萬噸到5萬噸。”
目前,通遼市奈曼旗以沙為原料的企業已達到37家,每年的工業用沙量超過60萬噸。奈曼旗經濟與信息化局局長邢永明介紹:“奈曼旗6個工業園區,其中3個都是依托沙地建設的。這樣為咱們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招商引資這塊起到了很好的筑巢作用,使沙子成為奈曼旗的一張名片。”
內蒙古通遼市在治理科爾沁沙地的同時,探索出一條“治沙+致富”,“生態+增收”的新路,在防沙治沙中積極發展林沙產業,已初步形成以木材加工、沙地果品、生物質能源發電、沙漠旅游、矽沙利用為主的沙產業發展格局。變害為利,從簡單的出售原沙逐步向精深加工轉變,使沙產業成為了通遼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通遼市林業局副局長包寶君表示:“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每年以300萬畝的速度推進。在抓好防沙治沙的同時,抓好用沙工作,除抓好工業用沙以及旅游業以外,還要重點抓好經濟林建設,讓農民在治沙的同時也從沙里取得效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