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4日消息(記者杜希萌 實習記者黃垚)環保部今天通報,截止6月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8個城市已經核查出“散亂污”企業17.6萬家,對無法升級改造達標排放的企業,今年9月底前將一律關閉。
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通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開展三個月以來,強化督查組已經檢查超過3.2萬家企業,其中超過20000家企業存在環境違法問題,占比達到64%以上,尤其是“散亂污”企業問題,治污設施不完善等違法問題數量突出。“到6月底,各地核查上報的‘散亂污’企業達到了17.6萬家,9月底,要求不能進行升級改造的企業一律要進行取締關閉。到了冬季如果發現這類問題,不但要嚴格處理企業,也要追責地方政府。通過強化督查,希望能解決大氣污染治理中的頑疾。 ”
此前,對于強化督查覆蓋面過大,“環保督查影響地方經濟”的說法引發了廣泛關注。對此,田為勇回應,對環境違法企業采取高壓態勢,并不會影響社會經濟正常發展。“去年安裝了一批高架源排污設施,一共1200多家。年初只有700多家企業生產運行,現在增長到900多家,守法、達標排污的企業還在增加。守法企業不會影響京津冀周邊經濟、社會活動。沒有手續,沒有治理設施,沒有達標排放的‘散亂污’三無企業在哪里都不應該存在。”
今年是環保部第三年開展《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上半年全國環境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實施按日連續計罰、查封扣押等四類案件共17169件,達到去年同期的2.6倍以上。但田為勇表示,部分地區對環境違法查處力度仍顯不足,京津冀地區查處案件數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河北、吉林等八個省區市超過50%的區縣沒有適用《環境保護法》四個配套辦法。空氣質量不達標,又沒有環境違法案件,說明執法有問題。”
田為勇表示,將繼續加大力度,促使基層執法取得實效。今年的《環保法》實施年明確要求所有的縣市區要全面適用《環保法》的具體措施、手段,這是《環保法》真正落到實處的保證。
目前環保部還在開展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目前已對349家企業環境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