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北京7月19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2025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也是北京援建新疆和田29周年。7月13日至18日,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指導,北京市民族團結進步促進中心聯(lián)合共青團和田地區(qū)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籽籽同心中華行”2025年北京各族青少年(和田)交流活動舉辦。來自北京市海淀區(qū)、昌平區(qū)三所學校的40余名各族師生跨越千里、奔赴和田,開展參觀學習、文化探索、融情交流和思政課堂等活動。
閉營儀式(央廣網(wǎng)發(fā) 主辦方供圖)
活動期間,學生們參觀和田地區(qū)多個紀念館和博物館,深入了解和田地區(qū)的悠久歷史和風土人情,親身體驗和田地區(q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tǒng)手工藝,與當?shù)厍嗌倌觊_展交流互動,增進彼此的了解與尊重,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活動中的思政課堂使學生們進一步了解黨中央的治疆方略和北京市對口援疆的工作歷程及豐碩成果。
開營儀式(央廣網(wǎng)發(fā) 主辦方供圖)
沉浸體驗 感悟文化交融深厚底蘊
在和田團城體驗當?shù)鬲毺氐拿袼罪L情和人文魅力(央廣網(wǎng)發(fā) 主辦方供圖)
在墨玉縣桑皮紙文化產(chǎn)業(yè)園體驗桑皮紙制作技藝(央廣網(wǎng)發(fā) 主辦方供圖)
參觀吉亞鄉(xiāng)艾德萊斯絲綢制作坊(央廣網(wǎng)發(fā) 主辦方供圖)
交流團在和田開啟了一場豐富的文化探索之旅,參觀底蘊深厚的和田博物館,系統(tǒng)了解和田地區(qū)的歷史脈絡;深入吉亞鄉(xiāng)艾德萊斯絲綢制作坊和納克西灣地毯廠,親手觸摸非遺技藝的溫度;走進墨玉縣桑皮紙文化產(chǎn)業(yè)園,領略古老造紙術的智慧傳承;漫步于充滿民族風情的約特干故城、和田團城和墨玉老城,沉浸式體驗當?shù)鬲毺氐拿袼罪L情和人文魅力;親身體驗制作烤包子、烤馕、拉面等美食,在煙火氣中感受和田的生機與活力。
中國農業(yè)大學附屬中學學生胡鶴齡表示,“墨玉的桑皮紙作坊里,桑樹皮在水里慢慢舒展,變成能存百年的紙張,老手藝并未在時光里褪色,反而越發(fā)有力量。和田之行讓我感受到,民族團結的故事從不在標語里,而是在文物的紋路里,在匠人的掌紋里,在各族朋友相視一笑的眼神里。”
思政鑄魂 賡續(xù)愛國戍邊精神血脈
參觀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央廣網(wǎng)發(fā) 主辦方供圖)
在和田縣防沙治沙站學習防沙治沙常識(央廣網(wǎng)發(fā) 主辦方供圖)
參觀王蔚同志紀念館(央廣網(wǎng)發(fā) 主辦方供圖)
本次交流活動將思政教育融入行程,打造了一堂堂生動鮮活的“行走思政課”。
學生們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認真聆聽北京援疆歷程,深入了解援疆工作的使命與擔當;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館,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探訪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47團、重走沙海老兵路,沙海老兵“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忠誠與堅守,在青少年心中矗立起一座保衛(wèi)邊疆的精神豐碑;赴問勇路開展紅色教育,緬懷戍邊英雄、傳承英烈精神,讓紅色基因永駐心間;參觀王蔚同志紀念館、觀看民族電影《五十八座半》,了解學習王蔚同志將一生奉獻給新疆水利建設的故事,將榜樣力量內化于心;前往和田縣防沙治沙站親身參與防沙治沙實踐活動,深刻體會生態(tài)治理的艱辛與京和攜手建設美麗家園的意義。
互動融情 澆灌民族團結常青之樹
參與2025“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球星進校園活動(央廣網(wǎng)發(fā) 主辦方供圖)
赴墨玉縣文工團交流學習(央廣網(wǎng)發(fā) 主辦方供圖)
活動期間,京和兩地青少年開展了一系列交流互動。
同學們走進和田市第五中學,參與2025“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球星進校園活動,與200名和田青少年共聚一堂,聆聽籃球明星講述奮斗故事,在組隊訓練及同心墊球、籃球接力等互動游戲中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與信任;赴墨玉縣文工團交流學習,與當?shù)匮輪T載歌載舞,熱情互動;深入洛浦縣文化館、體育館,開展文化、體育交流活動;特別安排的家訪活動,讓北京青少年走進和田在京求學的學生家庭,圍坐炕頭,品嘗瓜果,分享見聞。
“墨玉縣文工團的排練廳里,我們跟著維吾爾族的哥哥姐姐學跳民族舞蹈,旋轉間,絢麗的民族服飾交織成一道道彩虹,這就是民族團結最生動的實踐。”昌平二中學生賈顏希分享道。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