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7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近日,在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街道萬紅路社區北窯地小區的出入口,一面面印有“萬紅新聚力”“小哥加油站”“新就業風采”等字眼的宣傳文化墻“上線”,引得騎手和居民圍觀,不僅扮靚了周圍環境,還營造出濃厚的“友好社區”氛圍。
文化墻(央廣網發 酒仙橋街道供圖)
為推動轄區新就業群體“友好社區”建設,酒仙橋街道積極探索建立“雙點長”“雙站長”機制,由新就業群體快遞點站長和社區黨委副書記分別任全時驛站雙站長、798網點的“雙點長”,對轄區驛站、網點的事務齊抓共管,協同促進。
服務賦能“新”家園 黨建聚能“微陣地”
“由于小區門口建有美食城,小區門口經常被快遞車輛和共享單車‘圍堵’,居民日常出行受阻。”“每到中午用餐高峰期,周圍路面車輛較多,造成擁擠,也給奔波的騎手帶來諸多不便。”文化墻及周圍路面未改造前,北窯地小區的居民和附近騎手面臨著共同的困擾。如何平衡社區管理、居民便利與新就業群體工作需求,成為社區亟待解決的治理問題。
對此,工作人員深入現場勘查,充分征求轄區快遞、外賣網點點長意見,與居民、新就業群體多次召開議事協商會。經過實地測量、精心選址,社區巧妙利用小區門口附近的小微空地,科學劃定停車線,設置非機動車停車區域,既滿足新就業群體車輛有序臨時停泊的核心需求,又與居民主要出入通道保持安全距離,確保通行順暢無阻。同時,社區結合黨組織服務群眾項目,將路面一側的墻面重新粉刷,打造新就業群體文化墻,讓周圍環境煥然一新。
織密聯“新”感情網 充電賦能強引領
改造完成后,70余米的文化墻面設計了多個暖“新”場景。墻面內容以“萬紅新聚力”黨建品牌為主線,引導小哥通過“新鋒響應”系統主動參與社區治理;“小哥加油站”部分匯集附近友好商戶,讓騎手選擇就餐一目了然;“新就業風采”部分展現社區與新就業群體雙向奔赴的暖心場景,增強他們的認同感、獲得感、歸屬感;“安全課堂”部分通過漫畫、文字形式,引導騎手增強安全意識,共創文明交通。
社區還精心安裝了愛心座椅、健身器材,與墻面融為一體,讓騎手在繁忙之余可以臨時歇歇腳、放放松,推動新就業群體多元友好場景的不斷完善。
構建暖“新”溫暖巢 多元服務新舉措
文化墻的背后,是萬紅路社區對轄區新就業群體友好場景建設的持續探索和實踐。一直以來,社區立足新就業群體需求,有效鏈接資源,積極開展各類關懷新就業群體活動。
此外,社區還積極將新就業群體發揮作用途徑由工作場景延伸到生活場景,不斷完善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建設機制。線上通過“先鋒響應”系統,鼓勵騎手通過“隨手拍”“隨手清”“隨手報”等機制,及時反饋小區基礎設施損壞、安全隱患、人居環境等問題,協助社區解決問題,有效提升社區治理效能;線下將新就業群體納入“小紅跑腿”志愿者隊伍,緊扣居民需求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動員騎手積極參與社區公益志愿服務,參與志愿闖關任務等,增強新就業群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感,為基層治理再添“新力量”。
接下來,酒仙橋街道將持續推進新就業群體多元友好場景建設,拓寬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路徑,為共建“時時有網、處處有家、人人有愛”的社群共同體貢獻酒仙橋力量。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