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中國經濟版圖中舉足輕重的壓艙石、強勁的動力源。
今年7月,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分別表決通過了《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8月1日,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以“云上”形式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發布這一重要法規性決定。《決定》將于明天(9月1日)起同步施行。
“這一重要立法成果,標志著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邁入法治化新階段。”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崔凱說,這是長三角地區首部以協同立法形式推進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法規性決定,有利于將實踐中行之有效的舉措轉化為制度安排,進一步破解制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瓶頸問題,以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
《決定》共19條,涉及落實國家戰略、培育長三角原始創新能力和發展新動能等內容,明確提出“推動長三角在科技強國建設中發揮戰略支柱作用,成為國際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共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培育長三角原始創新能力,要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引領,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為支撐。
目前,長三角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有上海光源、合肥先進光源、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等一大批科研“大國重器”。
長三角科創協同,如何“攥指成拳”?《決定》給出路徑——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合作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行,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落地長三角。
“這將強化在滬國家實驗室及基地‘總平臺、總鏈長’作用,拓展長三角實驗室創新合作網絡,提升重大高能級平臺原始創新能力和策源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黃紅說。
在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上,總價值超過610億元的28個大科學裝置、5.1萬臺(套)大型科學儀器面向社會開放。三省一市通過這個平臺推動創新券的跨省通用,企業在線申領額度,直接抵扣異地檢測、研發服務費用。
《決定》明確,推動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促進服務機構互認、服務內容相通。目前,已有超過5000家企業申領長三角創新券,主要集中在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創新券服務金額超過5.5億元。
更多真金白銀的支持指向長三角科創協同。《決定》提出,建立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長三角創新主體跨區域、跨學科協同開展產業目標導向明確的應用基礎研究。
“一系列部署,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高水平建設國家實驗室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效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安徽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譚海斌說。
推動科技創新聯合攻關
從“物理聚合”到“化學融合”,需要更深入的改革,更有力的體制支撐。
為推動解決中小微企業對科技成果應用前景看不清、把不準,碰到心儀的成果心存顧慮的問題,2021年10月,浙江在全國率先探索推行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機制。目前浙江全省已有8000多項科技成果納入“先用后轉”成果池,累計免費試用超過2500次。
這項幫助企業降低“試錯成本”的科創先行探索,被寫入《決定》。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吳恩玉說,這有利于進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在更廣領域、更深層面探索推進“先使用后付費”制度,以法規制度協同提升長三角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實效。
“針對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中‘一體化’和‘跨區域’、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等問題,堅持戰略協同、高地共建、開放共贏、成果共享,總結提煉行之有效的實踐成果,探索協同創新發展機制。”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夏正芳說。
記者注意到,除了“先使用后付費”制度,一批協同創新發展機制被寫入《決定》中:比如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優化企業出題機制,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制”等科研任務組織方式,加強創新資源跨區域跨領域配置;鼓勵以市場化機制跨區域建設科技孵化器、科創飛地、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進各類開發區(園區)跨省域、跨園區交流合作和聯動發展,共同建設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
如何踐行這些措施?黃紅表示,上海將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跨省域高新區、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等區域在創新要素流動共享、產業創新協同方面開展先行先試。浙江省科技廳副廳長樓學軍說,將發揮浙江智能計算、腦機融合等技術優勢及數字經濟產業優勢,融入共建長三角實驗室體系。
協同引進戰略科學家、頂尖人才
科技創新協同,人才是第一資源。
過去,長三角就有良好的人才共享基礎,比如星期日工程師,很多上海工程師趁著周末一天,往周邊城市趕個來回,給長三角當地鄉鎮企業作指導。當年工程師們需要花一天時間往返兩地的路程,如今縮短至一小時以內,長三角人才流動、共享有了更好的基礎。
此次協同立法明確,優化長三角科創人才發展環境,堅持以全球化視野謀劃和推動,深化人才共育交流和國際科技合作。《決定》明確,加大人才支持政策的協調力度,共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全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協同引進戰略科學家、頂尖人才等,支持長三角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聯合培養科技人才,推進人才評價標準、職業資格、職稱跨區域互認,促進科技人才有序流動。
《決定》還明確,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吸引海外知名大學、高水平研究機構等落戶長三角。同時,共同推動雙邊、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支持各類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
“我們將加強與一市兩省科技人才支持政策的協同,推進人才評價標準、人才資質跨區域互認,共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江蘇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張少華說。
圍繞《決定》落實,樓學軍說,將推動長三角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促進技術、項目、人才、資金等要素跨區域融通,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協力打造長三角創新策源地。(解放日報)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