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決勝未來的“關鍵變量”,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7月30日,安徽省季度工作會議在合肥召開。圍繞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等7個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在會上提出47個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問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突破的方向。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歷史交匯點,以創新作答時代、以實干推動發展,是彰顯銅陵擔當、全力挺進全省第一方陣的必然選擇。

那么,答好這道“創新之問”,銅陵靠什么闖新路、又以何創新績?

航拍的天井湖景區(銅陵市委宣傳部供圖)

“千年銅都”“魅力江城”,銅陵人的血脈中始終躍動著敢為人先、革故鼎新的基因。從“因銅立市”到“以銅興市”,從“資源枯竭型城市”到“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銅陵不僅未沉溺于往昔輝煌,更將創新驅動熔鑄為城市發展的核心戰略,持續在闖新路中厚植優勢,于創新績中重塑輝煌。

作為傳統資源型工礦城市轉型的典型,銅陵勇于闖新路,持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開掘增長新極。銅陵有色等龍頭企業大力推進智能化改造、工業互聯網融合,以信息化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實現“銅產業”與“數字鏈”深度融合,走出一條依靠創新賦能、技術煥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創出轉型新績。

銅陵闖新路的信心,根植于歷史,更涌動在當下。其創新績的實踐,見于科技驅動產業升級,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開放協作,寓于青銅古韻賦能文旅融合,更落在民生幸福踏實可感。

在建中的銅陵長江三橋與銅陵長江大橋雙橋并立(銅陵市委宣傳部供圖)

以創新之變開產業之新

在銅陵經開區安徽澤攸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技術人員正在對掃描電子顯微鏡產品進行總裝調試。該公司總經理張小龍表示,作為手握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金鑰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他們實現了國產發射臺式掃描電鏡和電子束光刻機的突破。新產品僅傳統設備五分之一體積、三分之一成本,讓高端科研設備真正“飛入”尋常實驗室。

為何能在較短時間內結出科技創新碩果?張小龍告訴記者,企業專注于掃描電鏡、原位測量系統、臺階儀、探針臺、電子束光刻機等精密設備的研究,堅持走創新引領、自主可控的技術發展路線。

“從場發射電子槍到超高集成度電子光學系統,從納米精度光柵尺到納牛力傳感器,從超高真空零部件到儀器整機,我們堅持全線技術自研。”張小龍表示,近年來,在銅陵“高企倍增計劃”支持下,企業享受獎補資金和稅費優惠,更堅定地將年營收45%投入研發,終于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安徽澤攸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總經理張小龍(中)和技術團隊一起開展掃描電鏡科技研發(銅陵市委宣傳部供圖)

夜幕降臨,實驗室的燈火與長江的波光交相輝映。從傳統“銅基地”邁向現代化“科創城”,銅陵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驅動力,要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持續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不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我市聚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科升高”“規進高”“招引高”三條路徑,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應評盡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達標盡報”。同時,常態化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助企培訓活動,科技服務實現“零距離”。

“我們將持續開展突出企業創新主體行動,構建完善‘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助力企業總體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陳暉說。

乘長三角“東風”搭一體化“快車”

創新浪潮,奔涌于長三角這片發展熱土。

從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近鄰”,到創新共謀、發展共促的“伙伴”,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一員,我市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部署,將融入長三角視為銅陵振興的最大機遇、最強動力,牢牢把握“一體化”與“高質量”兩大關鍵,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協同、開放聯通、民生共享等重點領域,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全面深化與滬蘇浙多層級、多維度合作,持續提升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參與度、貢獻度和獲得感。

銅陵市義安經開區嘉銅合創金屬制品產業園(銅陵市委宣傳部供圖)

走進獅子山高新區的銅陵潔雅生物科技公司生產車間,機器運轉聲不絕于耳,工人們正在流水線前忙碌地完成一批批發往世界各地的訂單。該公司研發總監章俊強告訴記者:“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企業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在上海建立了研發中心,持續拓展產品線,正推動業務從‘妝字號’向高附加值的‘械字號’轉型升級。”

跨域聯動,是長三角一體化的核心內涵。當前,銅陵的工業經濟仍處于“微笑曲線”底部的生產加工領域,缺乏位于價值曲線兩端的產品。而長三角擁有一個4萬億級別的超級大城市上海、一個兩萬億級別的蘇州,以及7個萬億級別的城市,無疑是企業、項目、資金的富礦。

面對如此機遇,銅陵該如何出擊?

在義安經開區的嘉銅合創金屬制品產業園二期項目現場,一棟棟現代化標準廠房拔地而起,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作為我省首批“省際產業合作園區”,該園區不僅是銅陵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更是積極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關鍵平臺,重點引進機械設備、緊固件、金屬制品制造等企業,并持續完善上下游配套產業鏈。

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為企業跨區域布局提供了難得機遇,也讓更多優質企業,在產業協同中拓展了新空間、激活了新動能。“園區基礎設施完善,真正實現了‘拎包入駐’。”安徽銳固汽車零部件公司負責人程民宏由衷感慨道。作為首批簽約入駐嘉銅合創產業園的企業,眼下,他們正開足馬力忙生產、趕訂單,產銷兩旺的良好態勢,充分體現出跨區域產業協同帶來的強勁活力。

與此同時,銅陵旭創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借助蘇州總部的研發優勢與技術積累,在銅陵市布局建設了超高速光通信模塊生產基地,致力于打造技術領先、產能規模化的光通信產業高地,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關鍵部件支撐。

一張張“新藍圖”,正是銅陵對“創新之問”的堅定回答,也為這座城市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擘畫出愈加清晰的高質量未來。

融文旅之美 鑄城市之魂

又是一年禾黍香,最美人間勝春朝。

走進永泉小鎮,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初秋的風中還帶著夏末的余溫,溪水潺潺,鳥鳴幽幽,石板路上偶見一兩片早落的微黃葉片,雕花窗欞之間仍多是蒼翠點綴,江南的韻味在夏秋之交顯得朦朧而清新。

鳳凰山腳下,曲徑通幽,不見盛春牡丹,卻已有銀杏初染淡黃,楓葉略泛微紅,簇簇秋菊初綻,在漸涼的風中輕輕搖曳,山色層次依稀,顯出一份寧靜的漸變之美。

暮色初降,犁橋水鎮燈火漸明,檐角流光柔和勾勒,人聲與槳聲在傍晚微涼的空氣中交融,非遺傳承人的打鐵花表演如星雨灑落,映照著蜿蜒的水道與古樸的橋影,仿佛一幅正在繪就的“清明上河圖”,在初秋的夜色中悄然舒展。

從“詩和遠方”到“經濟新引擎”,銅陵文旅蝶變出圈路上的每一個腳印清晰可見,勾勒出古韻新風的文旅融合新畫卷,也為“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增添了新的魅力。

犁橋水鎮(銅陵市委宣傳部供圖)

這不僅是地域風貌的呈現,更是對“創新之問”的生動回應。近年來,我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文旅資源,加快培育新場景、新業態、新產品,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良性互動,持續激活自然人文資源,真正實現從“創意”到“效益”、“流量”到“銷量”的跨越。

創新不止于文旅,更延伸至消費市場的每一根脈絡。提前報廢老舊貨車補貼最高4.5萬元;28類農機報廢更新獲支持;居家適老化改造產品享受優惠;“徽動消費·樂購銅陵”消費券覆蓋汽車、餐飲、百貨……一系列政策如活水浸潤,掀起從“政策落地”到“消費升級”的全民煥新浪潮,為市場注入強勁動能。

下一步,市發改委將聯合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民政局等部門,持續應答“創新之問”,把擴大消費置于優先位置,強化統籌協調與資金管理,讓國家政策真金白銀精準直達,使企業群眾收獲實實在在的利好。

增民生之暖 建幸福新城

幸福是什么?

是清晨時分,家住麗景花園城的呂友重在悅江智慧農貿市場掃碼溯源、選購新鮮蔬菜時的放心;

是午休間隙,青年職工王錦在我市首座“光儲充檢”一體化示范站,高效為新能源車充電時的省心;

是傍晚來臨,雙職工家長王女士從義安實驗幼兒園“智慧延時班”接回孩子時的安心……

隨著家庭結構的變遷,多孩家庭面臨的教育難題日益凸顯。孩子分處不同學校,家長需在多個校區間奔波;參加家長會、關注孩子成長,精力難以兼顧……這些現實困境,成為教育改革亟待破解的問題。“從2025年秋季學期起,我市將全面試行‘長幼隨學’服務,真正把教育關懷落到‘接送難’的關鍵處,把政策溫暖送進多孩家庭的心坎里。”近日,市教體局發布的《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引發廣泛關注。“長幼隨學”不僅成為許多家庭交口稱贊的“暖心政策”,更是銅陵以機制創新響應“民生關切”的生動縮影。

銅陵市首座“光儲充檢”示范站(銅陵市委宣傳部供圖)

企業有呼聲,政府見行動。當銅陵經開區一企業為三期項目投產急需1500多名用工而發愁時,上門服務的人社專員主動對接社區、拓寬渠道,精準化解企業“燃眉之急”。這樣高效、靠前的服務,源于今年7月銅陵市推出的“人社專員為企服務直通車”。60名人社專員“點對點”包保185家企業,依托“招才引智高校行”“周六有約·直播帶崗”“入企探崗”等一系列創新方式,把用工服務從“窗口”送到“門口”,實現了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

更多創新實踐正在銅陵民生領域悄然發生:“惠民菜籃子”保證10家商超全年供應平價菜,智慧化手段培育“食安名坊”守護舌尖安全;新增2.1萬個停車泊位系統治理“停車難”;免費窩溝封閉與涂氟項目關愛兒童口腔健康……

從“長幼隨學”到“為企服務直通車”,從“家門口的好學校”到“指尖可約的醫療資源”,這些看似細微的“關鍵小事”,覆蓋多領域的創新實踐并非孤立偶然,是銅陵以“創新之問”引領“民生之治”,用一項項走心、貼地的制度設計和服務變革,將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照進現實。全市累計投入4.8億元,統籌推進30項民生實事,切實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位市民。

創新引領,“未來”已來。銅陵于新舊動能轉換的潮頭之上,鏗鏘應答“創新之問”,承千年古銅都之蘊,以科技賦能產業煥新,以開放深度融入長三角,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共建共享高品質生活,聚力打造智造新銅都、生態幸福城,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貢獻更大銅陵力量。(朱敏)

編輯:徐秋韻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