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8月28日消息 (記者周然)用鏡頭捕捉身邊好事,以光影傳遞文明力量。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城市文明風尚,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提升行動,展現城市發展成果與精神風貌,提升市民文明素質,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聯合合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現面向廣大市民、攝影愛好者,發起“我愛我家,我愛合肥,禮讓文明——光影里的身邊好事”攝影及短視頻作品征集活動。

征集活動自7月2日開始以來,廣大市民和攝影愛好者積極參與,初步統計,目前征集到的攝影作品已經超過500幅。

彭霞是一位肢體殘疾人,身高只有1.1米,但生活中的她樂觀向上、樂善好施,因走街串巷賣氣球被親切地稱為“氣球姐姐”。她是多家公益組織的核心骨干成員,積極參與便民服務、愛心義賣、愛心演出等各種公益活動,多年來堅持資助困難學生30多名。 (央廣網發 曾菁 攝)

合肥好人艾東自2013年來熱心志愿服務于抗洪搶險、疫情防控、扶困助殘、敬老助老、文明創建、社區便民服務 、愛心護考的活動。累計參加志愿服務時數達8000小時,帶領團隊開展公益活動300場。(央廣網發 隋濱濱 攝)

洪云子出生于湖北長陽土家山寨,是一位獻血達人和公益達人。20年來,她堅持無償獻血,累計獻血26000毫升;她還成立“合肥志愿者之家”,帶動志愿者們助學助困、開展多種志愿服務活動,用愛心溫暖他人。(央廣網發 戴云 攝)

自1997年從事社區衛生工作以來,楊華一直堅持“對待病人要有愛心、對待病人的病情要有同情心、讓病人有戰勝病魔的信心、讓病人看病舒心、讓病人走出社區更加開心”的信念。楊華所在的亳州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居民8萬多人,與楊華簽約家庭醫生的居民占到了中心簽約數的三分之一,超過了3000人。(央廣網發 戴云 攝)

安徽好人孔強利用業余時間,熱愛公益事業,累計為農民工、殘障兒童募捐各類物資280萬余元。累計個人獻血10100ml,相當于健康人總血量的2.5倍;他是“公益帶頭人”,帶領協會志愿者開展公益活動360余場次,幫扶約2萬余人次。(央廣網發 田昱 攝)

從一次冰河救人開始,牙科醫生宋國強已連續26年幫助他人和從事公益事業,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公益達人”。他先后組織參與打擊違法犯罪活動50多場,親手抓獲“扒手”23名。他組織募捐活動約40場,參與募集善款60萬元;個人捐款40多萬,為貧困居民和弱勢群體減免醫療費100多萬,志愿服務時長近3萬小時。(央廣網發 田瓊 攝)

劉學義堅守掏糞崗位已有13年,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跟臟臭的糞水打交道,保障公廁順利運轉,讓人民群眾更加便利,也讓市容市貌重煥新顏。如今,他已從“小劉”成長成了掏糞班班長“老劉”。2014年,他加入了前輩吳保文組建的“愛心通暢小組”,免費為轄區孤寡老人、困難群體疏通下水道,現如今,他也從前輩手中接過了志愿服務的接力棒,繼續傳承愛心通暢的傳統,為需要的人帶去溫暖。(央廣網發 孫兆輝 攝)

無論在哪里工作,他始終堅持為“希望工程”捐款,從未間斷對貧困學生的愛心資助。2008年11月,因身體不適,單務民被確診為左腎癌晚期。在醫院,他做了左腎切除手術,并進行化療。一邊治療一邊休息的單務民,聯絡一些有愛心的朋友,創建了合肥市第一個民間公益QQ群“合肥愛心驛站”。他還從積蓄中擠出1萬多元,資助肥西縣蘇小小學近百名農村孩子完成學業。(央廣網發 駱先洋 攝)

從警三十三年,葛楊多次參與營救行動,成功救下30余名輕生者,被媒體稱為談判專家;工作之余,設立了“葛姐陽光工作室”開展志愿活動,處理心理援助個案300余起,幫助200余名休學、抑郁的孩子重返校園。并長期擔任“陜西省心理援助熱線做志愿者。(央廣網發 謝冰蕾攝)

本次活動采用線上平臺投稿,掃描二維碼進入投稿平臺,上傳作品即可。網絡投稿請注明:作品名稱+作者姓名+拍攝地點+拍攝時間+聯系電話,并附作品簡介(100字以內)。

作品征集活動9月10日截止,作品經過網上投票、組委會評審后,還將舉辦“光影里的身邊好事”優秀攝影作品展。

編輯:徐鵬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