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7月16日消息(記者張琳琳 實習生張寧)7月16日9時54分,合肥市氣象臺發布高溫預警,全市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突破37℃以上,局部地區超過39℃。

此時,S18南京至合肥高速公路施工項目4標段夏閣東樞紐鋼箱梁的箱室里,溫度已達到了42.9℃。58歲的打磨工祁漢杰從狹小的洞口來到了橋面上,取下厚重的勞保手套,拿起1500毫升的大水壺,“咕咚咕咚”喝了起來。

鋼箱梁里猶如蒸籠

1500毫升的水,祁漢杰一上午可以喝光兩壺。

他要做的工作是打磨鋼箱梁的焊縫,讓其平整、光滑。“我們早上5點就來了,趁著溫度還沒升起來,趕緊干活。”打磨作業時會濺起火星,工人們必須全副武裝:防塵口罩、加厚工裝、防護手套一樣不能少。“工裝被汗打濕了裹在身上也不舒服,但是為了安全必須要做好防備。”祁漢杰說。

鋼箱梁箱室里,猶如蒸籠(央廣網記者張琳琳 攝)

當日8時,記者沿著橋面洞口的鋼筋梯子下到了鋼箱梁箱室里,撲面而來的是一陣悶熱,狹窄的空間如同蒸籠,在里面不到5分鐘,就全身暴汗。此時,打開隨身所帶的溫度儀,已經超過了38℃,接近10點記者再來到這里時,溫度已達到了42.9℃。

安徽建工交航S18南京至合肥高速公路施工項目4標段項目經理部安全總監吳寒晗介紹,鋼箱梁箱室打磨屬于有限空間作業,溫度超過40℃,“就不給工人干了。”里面空氣不流通,作業時,會在箱室內放置一個鼓風機,持續吹風,洞口也會放置一個鼓風機從箱室內抽風,“這樣除了讓空氣流通起來,也能把有害氣體抽出來。”

即便如此,高溫天氣,在箱室內連續作業也不得超過30分鐘,“大概20多分鐘,工友就會上來換班,休息一下,喝喝水。”吳寒晗說,上午10點后,就不會再進入鋼箱梁內作業了,“溫度太高,人受不了,到了下午兩三點里面能達到近70℃。”

鋼筋上的“烤”驗

上午9時,記者站在夏閣東樞紐C匝道現澆梁的鋼筋操作面上,小腿立即感受到了肆意升騰的熱氣。

綁扎鋼筋(央廣網記者張琳琳 攝)

來自云南的李娜發正彎著腰綁扎鋼筋,只見她雙眼緊盯著鋼筋交叉處,戴著厚手套的雙手操作嫻熟——左手將細鋼絲貼合鋼筋交叉點,右手持扎鉤聚攏鋼絲兩端,緊緊纏繞。鼻尖的汗珠伴隨著手中的動作往下落,一滴接著一滴,落到鋼筋上瞬間蒸發。

李娜發干鋼筋工有五六年時間了,“最難熬的是夏季,汗水是咸的,流到眼睛里會痛,只能不斷地用袖口擦。”

常年在工地上勞作,40歲的李娜發膚色黝黑,“工作很辛苦,但是一想到家里的兩個孩子就覺得幸福,掙錢給他們讀書嘛!”

“空調服”擋不住高溫(央廣網記者張琳琳 攝)

在預制梁場鋼筋加工區,焊接工李友權正焊接鋼筋骨架。他手上的帆布手套已磨得發亮,每一次焊接暫停,他都要掀開面罩,喘口氣。即便身穿裝有微型風扇的“空調服”,擋不住豆大的汗珠順著他的臉頰滾落。

用汗水澆筑城市“筋骨”

不到11點,李子豪手機上的計步數據已經接近1萬步。“每天兩萬步是常態。”他是安徽建工交航S18南京至合肥高速公路施工項目4標段預制梁場班組長,日常負責后場下料、前場鋼筋綁扎、模板拼裝、混凝土澆筑的監督管理。從鋼筋加工區到澆筑區短短50多米的距離,他每天要往返數百次。

施工現場的建設者(央廣網記者張琳琳 攝)

高溫不僅考驗著工人的耐力,更檢驗著工程品質。安全總監吳寒晗介紹,面對高溫天氣,項目部及時調整了作業時間,采取"做兩頭、歇中間"模式,避開正午高溫時段。還安排了巡邏皮卡車穿梭于各個作業面,車上配備鹽汽水和防暑藥品;食堂供應綠豆湯和西瓜;安全員專人監護重點區域……這些細致入微的保障措施,讓工人們在酷暑中感受到絲絲清涼。"每個焊點、每根鋼筋都關系著道路質量。"吳寒晗望著延伸的橋面說。

S18寧合高速公路合肥段是合肥都市圈環線G9912南環線的東段,也是合肥到南京的一條便捷城際快速通道。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區域高速公路網絡,加速實現合肥都市圈1小時通勤。

這個夏天,建設者們用汗水澆筑著城市發展的"筋骨",用堅韌的意志守護著工程的進度。向每一位高溫下的勞動者,致敬!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