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統計局日前公布《2017年安徽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數據顯示,去年安徽常住人口突破6200萬,比2016年增加59.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53.49%。常住人口規模擴大,人口集聚能力增強,但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
連續第五年外出人口回流
隨著經濟的發展,安徽省人口集聚能力增強,常住人口規模擴大,據全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顯示,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達6254.8萬人,突破6200萬關口,比上年增加59.3萬人,增長0.96%。
全省常住人口中,53.49%居住在城鎮;46.51%居住在鄉村。同2016年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
值得關注的是,人口老齡化程度繼續加深。
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0.29%;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0.38%,“老”、“小”增多,而“勞動力人口”比例卻在下降,15~64歲人口占比下降0.67%。 2017年,安徽省已連續第五年出現外出人口回流現象,外出人口回流8.5萬人。人口主要流向蘇、浙、滬,三省市占全省流向省外人口的79.3%;其次是流向廣東和北京。
去年新出生人口近90萬人
受“全面二孩”政策的影響,2017年,安徽省新出生人口87.6萬人,比上年增加7.3萬人,增量比上年多6萬人。
由于“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實、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醫療條件的改善,2017年我省呈現“高出生、低死亡”的人口變動特點,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均達到2000年以來最高值。同時,2017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3,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下降了15.6個百分點。“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后,更多的人希望能夠兒女雙全,選擇性別終止妊娠情況減少,主觀意愿的轉變推動了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下降。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3.49%
2017年,安徽省繼續放寬大中城市落戶門檻,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精簡申領城鎮戶口手續,積極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調查顯示,全省城鎮常住人口3345.7萬人,比上年增加124.7萬人,增長3.87%。 2017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4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超出我省“十三五”規劃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預期年均增長速度0.4個百分點,反映出安徽省空間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城鄉發展趨于協調。
合肥常住人口接近800萬人
全省16市中,阜陽常住人口最多,達809.3萬人;其次是合肥796.5萬人;宿州和亳州兩市人口超過500萬,分別是565.7萬人和516.9萬人。常住人口最少的三市是銅陵、池州、黃山,分別是160.8萬人、144.9萬人、138.4萬人。
從變化上看,阜陽人口增長最多,為10.2萬人,合肥增長9.6萬人。另外,亳州增長6.5萬人。而銅陵、池州、黃山三市常住人口增長低于1萬人。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看,全省有9市城鎮化率高于全省水平。其中,合肥城鎮化率最高,為73.75%,是唯一超過70%的市。蕪湖、淮北、淮南緊隨其后,城鎮化率在60%~70%間。安慶、六安、阜陽、宿州和亳州5市城鎮化率低于50%,亳州全省最低,為39.77%。
合肥四區比比人口
蜀山區最多 廬陽區最密
合肥主城人口哪個區最多?哪個區增長最快? 《2017年安徽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公布了合肥四區的人口情況,其中,瑤海區97.9萬人,廬陽區67.1萬人,蜀山區125.2萬人,包河區95.2萬人。從數量上看,蜀山常住人口最多,瑤海和包河相當,廬陽最少。
不過,單依靠人口總數無法顯示區域人氣,畢竟各區面積不同。各區政府官網公布的面積數據顯示:瑤海區(加上新站)為269.13平方公里;廬陽區為139平方公里;蜀山區(加上高新、經開)為663平方公里;包河區(含濱湖,不含巢湖水域面積)為270平方公里。
據此可以推算出各區的人口密度:廬陽0.48、蜀山0.19、包河0.34、瑤海0.36。上述結果說明,合肥人相對更多地居住在廬陽區,其次為瑤海區和包河區,蜀山區最低。蜀山區面積大,人口密度最低,主要因為區域內工廠企業較多,還有較大面積的綠化區(如大蜀山等)。
再來從增長維度看看哪個區最有吸引力。和2015年相比,瑤海、廬陽、蜀山、包河常住人口分別增長0.7萬、0.9萬、1.4萬和2.3萬。可見,包河區人口增加最多,瑤海區增加最少。粗略來看,包河區對人口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與承載力。綜合合肥四大主城區人口數據來看,廬陽區常住人口密度最大,顯示老城區的傳統優勢,以及合肥人對居住地的選擇習慣。其他城區人口均有不同程度增長,但包河區魅力最大,一定程度上受濱湖新區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