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城市宣州區麗都文華小區12幢202室內,有個不起眼的小辦公室,三張辦公桌,一個簡易的木制沙發,構成了這個“小角落”里的辦公場所。

“簡約卻不簡單,這就是我們黨群服務驛站的特點。”宣州區鰲峰街道城南社區居委委員、麗都文華黨群服務驛站站長褚強對這個有些簡陋的辦公室卻十分滿意,“平時我們也不常坐在辦公室,都在小區、網格里走動,群眾來了有地方坐就行。”

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落”,卻藏著民生溫度。今年以來,鰲峰街道盤活閑置空間、創新治理模式,在轄區內6個社區建立起27個黨群服務驛站,將社區工作人員“撒入”驛站開展工作的同時,也將民生需求精準投射到了街巷樓棟的“小角落”,用“繡花功夫”為群眾編織起“幸福網”。

從“坐班等事”到“上門找事”

“這個驛站建起來,算是解決了我們不少煩心事!”

8月18日下午,屋外溫度灼人,綠錦社區桂花園黨群服務驛站內也十分熱鬧。幾位老人坐在涼爽的空調房中,耐心等待驛站工作人員為他們挨個進行社保認證。

“我們老年人不會用手機,以前不明白這些手續什么時候辦、怎么辦,只能跟大家伙一起去社區,讓工作人員幫我們看看。”87歲的翟文秀老人家住桂花沁苑小區,而該小區離綠錦社區并不近,老年人出行頗為不便。

“桂花園黨群驛站位于第四、第五網格,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老人家出門都愛坐公交、走路,動輒40多分鐘的路程,確實不方便。”綠錦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桂花園黨群服務驛站站長孫延強介紹道,“為了方便群眾,尤其是老年群體辦事,街道和社區決定在小區內設置驛站。”

隨著驛站建成,小區群眾辦事有了“新站點”,便捷是他們最大的感受。

“不出小區門就能辦成事,辦不成的驛站工作人員就替我們跑,再也不用擔心辦事不方便了。”翟文秀笑著說道,“前段時間高溫、大雨,他們還總上門看看我有沒有要幫忙的,這群年輕人真不錯!”

正如翟文秀所說,由于驛站設置時間不長,站內5名工作人員便常常在轄區內“溜達”,對轄區內的特殊群體、獨居老人更是特別關注,時常上門探望,變“坐班等事”為“上門找事”,在了解群眾需求的同時,也借機向群眾宣傳驛站的功能。

“穿著工作服走在路上,群眾有問題就會向我們反映,我們也能及時了解和處理轄區里的各類矛盾問題。”孫延強比畫了一下身上穿著的粉色工作服——這是鰲峰街道統一配備的制服,“這相比起在社區等著群眾上門辦事,工作主動性強了太多。”

從“固定模式”到“精準對接”

與孫延強一樣,褚強在擔任“站長”后,也感受到了工作上不小的變化。

“工作模式變了、工作內容變了、工作時間也變了。”褚強表示,原先在社區自己主要負責某幾項工作,群眾反映問題,只需要解決自己負責的事項即可。但今年2月來到麗都文華黨群服務驛站工作后,工作內容和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先固定的工作模式被打破了,不論群眾提出的是哪方面的問題,我們都要及時收集、整理、反饋、解決,原先不了解的工作內容也逐漸熟悉,每個人都從某項業務的‘專精’變成了解決問題的‘多面手’。”

不僅如此,為了方便群眾在空閑時間辦事,加班也成了驛站工作的常態。

“業主委員會會議基本都是晚上召開,群眾來驛站反映問題也經常是在下班后。”褚強說道,“比以前壓力更大,但每次成功幫助群眾解決一個問題,心里就特踏實、特有成就感。”

對此,城南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鱷城花園黨群服務驛站站長陳晨也有同感。

“驛站設置不久,就有群眾投訴小區內閑置空地上有蛇出沒,并提出改造訴求。”陳晨和驛站工作人員實地蹲點,了解到起因是4戶違建房屋占據閑置空地,剩余區域還被建成了菜園,施肥產生的異味與蛇患形成“連環難題”。

作為驛站接到的第一個“重點難題”,站長陳晨和驛站工作人員卯足了勁頭。3月18日接到投訴后,大家一邊做群眾工作,一邊與有關部門對接;3月21日就摸清情況,并向人大提交了改造建議案;5月7日,宣州區人大赴小區實地調研,推動項目列入重點民生工程;6月24日,4戶違建戶均簽署同意拆除協議書;7月2日,違建房屋順利拆除。

如今,這片空地正在火熱施工中,即將成為小區居民休閑娛樂的新場所。這件困擾居民頗久的難題得以徹底解決后,7月10日,陳晨在工作日志中總結道:“矛盾化解在網格里,才是真本事。”

從“單一服務”到“多元場景”

鱷城花園黨群服務驛站的“工作日志”里,不僅寫著像空地處置這樣的案例,黨員志愿者定期收集的訴求、紅色物業24小時的響應維修、“姐妹同心服務隊”的暖心服務,都被一一記錄在黨群服務驛站的日常中。

而筆墨之外,還有著更多未被寫下的細節。統一標識的服裝、“招手即停”的承諾、胸前帶著個人微信二維碼的工作牌,都讓驛站的服務觸手可及。即便下班后,只要有群眾招手,無論是否屬本社區,穿著制服的網格員都會第一時間收集問題,幫助對接。

“網格行走、招手即停,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去除行政邊界的方式來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處理矛盾的效率。”據鰲峰街道黨工委書記吳高磊介紹,驛站運行初期,70%的問題能在網格內解決,如今他們正朝著“80%問題網格內化解”的目標努力:“我們要把驛站工作人員培養成‘一專多能’的骨干,讓他們既能講清政策,又能代辦事務,而驛站的工作效果也會作為重要標準運用到我們的考核和人才選拔過程中。”

黨群驛站的創建初衷,遠不止于服務轄區群眾的“跑腿辦事”。在鰲峰街道的規劃中,這是一個以黨建為引領,融合群眾自治、志愿服務、專業力量的綜合性治理平臺。

“目前驛站主要以‘小而精’的模式運行。”吳高磊說道,“未來我們也會嘗試在驛站中嵌入社會工作、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業主委員會等更多便民利民元素,希望以黨建引領、群眾參與自治的模式,提升驛站的工作效率和矛盾糾紛化解能力。”

黨群服務驛站的設置,不僅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也讓這些散布在街巷里的“小角落”如同一個個溫暖的支點,不斷拉近社區工作者與群眾的“民心距離”。鰲峰街道正用一場深刻的工作作風變革與工作方式創新,從解決一件件“小事”入手,讓居民的獲得感在家門口升級,也為基層治理寫下生動注腳。隨著服務不斷延伸,這些“小角落”必將兜起更多“微幸福”,在更多元化的場景中,讓基層治理的溫度直抵人心。(葉婷婷)

編輯:徐秋韻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