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州埇橋區夾溝鎮,一片片仿野生種植的王棗子隨風搖曳,綠意盎然。這里不僅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宿州王棗子”的發源地,更是宿州綠源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踐行“生態保護+產業振興”的實踐場。綠源公司通過搶救性保護瀕危物種、創新林下經濟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與生態的雙重動力。
宿州王棗子,是唇形科香茶菜屬全球第91個新種,因藥湯色味似棗而得名,自古便是宿州民間治療惡瘡、肺病的“神草”。據《宿縣志》記載,王棗子早在秦漢時期便被用于治病療傷,民間流傳著“是瘡不是瘡,三碗王棗子湯”的諺語。其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的藥效,尤其在治療肺部疾病方面,展現出顯著療效。
20世紀80年代,因環境變遷與過度采挖,這一珍稀藥材瀕臨滅絕。宿州綠源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正是為了守護這一生態瑰寶。綠源公司負責人韓正賓介紹道,“88年我在宿縣地區醫藥站當經理的時候,有兩個職工患了肺病,我回家找王棗子找不到了,我就開始把野生的集中到了山上,慢慢擴大,現在有3000多畝,主要目的就是保護物種資源,這也是我們夾溝特有的。”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宿州王棗子”(宿州埇橋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種“原生態仿野生林下立體種植模式”,不僅有效保護了王棗子的種質資源,還為科研和工業化生產提供了穩定的資源保障。自1992年以來,綠源公司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863計劃、安徽省技術創新計劃等。韓正賓說:“經過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肺科醫院、上海華山醫院、蘇州大學等聯合開發,發現王棗子不僅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主要是有免疫調節的作用。”
公司發現王棗子水煎液和醇提液中含有的化學成分,對免疫調節、抗炎等具有顯著作用。目前,公司已獲授權發明專利8項,并與蘇州滬云公司合作推進兩個全球一類新藥的臨床試驗。此外,公司還計劃開發王棗子提取物在日化領域的應用,如口腔護理產品和皮膚修復化妝品,進一步拓展王棗子的市場價值。
宿州王棗子之所以有著獨特的藥效,離不開其對生長環境的嚴苛要求。宿州綠源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種植基地生產負責人武彬柱向記者介紹道,“我是本村村民,在山上種植王棗子30多年了,王棗子確實是一種好藥,但是它的要求也特別高,需要無公害、原生態,不能打藥和上肥,全靠人工除草。在雨水調和的情況下,每隔三個月能采一次,一年能采四五次。”
在夾溝鎮,王棗子的種植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綠源公司幫助農民實現了增收致富。村民滿遵義告訴記者,“我家離王棗子基地不遠,在農忙時間我就不過來干活了,閑的時候可以來到這來干點零活,并且有一定的收入,一個月掙個一兩千塊錢也能補貼家用,再一個離家近,對家里孩子老的也能照顧的周到,有些活也不耽誤,我感覺在這工作非常舒心。”
夾溝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夏中華表示:“王棗子歷史悠久,藥性獨特,是夾溝特產,面積3000多畝,多集中在石質山上,既有經濟價值,又有綠化石質山的作用。近年來夾溝鎮政府大力發展王棗子、羊肚菌等林下特色產業,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從民間諺語中的“三碗湯”到國際期刊的分子結構圖,從瀕危物種到萬畝藥田,宿州王棗子的重生之路,是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技交融的縮影,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項錦 張欣欣)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