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暮色輕籠街巷,天長市“夜經濟”脈搏便開始躍動起來。健康公園蒸騰的煙火氣、天發廣場熱鬧的市井狂歡、吾悅廣場潮流與美味的完美碰撞……

“以前擺攤像‘打游擊’,東躲西藏心懸著,現在有了‘根據地’,踏實多了!”近日,在天潤城臨時攤點群經營小吃的王先美說。今年54歲的王大姐,擺攤做手抓餅已有12年,過去曾是流動攤販,最怕見到城管。自從天潤城設立臨時攤點群,她擁有了固定攤位。

如何平衡秩序與民生?作為全國文明城市,天長市的答案是:民生為本、服務為先。該市通過問需、問計于民,精準把握城市管理與民生需求的平衡點,明確以建設“15分鐘生活圈”為目標,將臨時攤點設置與群眾日常消費、靈活就業需求緊密結合,將占道攤點這一曾經的“治理難點”轉化為連接民生與發展的“幸福紐帶”,讓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主干道嚴禁、次干道嚴控、背街小巷規范,按此原則,天長市在非主干道、公園綠地周邊、濱水空間、文化街區外圍等區域,規劃、設置10處便民臨時攤點群。大型攤點群的選址則遠離居住區,避免擾民。目前,市區在冊登記早夜市便民攤點217個、“五小便民服務點”16個,涵蓋修鞋、修自行車、配鑰匙等,讓市民生活便利觸手可及,同時創造了500余個就業崗位。

市民潘萬福在老天長中學西邊巷口的便民服務點配鑰匙、開雜貨鋪,每年有兩三萬元收入。部分攤點群更是巧妙借景,依托城市亮化、公園廣場和景觀小品等,成為天然的“網紅打卡地”。

“今年7月,我們向城管部門申請店外設置外賣點,1個多月時間,每天提供40余種菜品、營業額1萬多元。”天長市榮譽大酒店餐飲部經理王二健說。該市推出“適度外擺”政策,在保障市容、交通、安全等前提下,支持并引導5家大中型知名餐飲企業,經備案后在店外合理區域設置臨時外賣點,不僅為餐飲企業開辟了增收新渠道,更讓市民便捷享受高品質美食。“我們計劃推出‘分時經營’彈性管理模式,在部分固定區域推行‘早市—夜市—周末市集’輪番制,豐富多時段消費場景,將有限公共空間打造成‘城市餐廳’,提升城市活力。”天長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吳寶寧對記者說。

天長市城管部門與攤主簽訂《規范經營承諾書》,督促鋪設防油布、配備垃圾桶,做到“定點限時、攤收場清”,并建立攤點微信群,讓入攤業主互相監督、共護秩序。同時,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開展消防演練,并構建“人防+物防+技防”體系,全天候、全方位守護安全。“管理+自治+引導”,有效避免了傳統管理方式引起的沖突。攤主們感慨地說:“攤位干凈了、秩序變好了、顧客增多了,規范管理讓生意更紅火!”(記者羅寶通訊員魏紀兵張文清)

編輯:劉浩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